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医学教授退保健品

医学教授退保健品

发布时间:2020-06-21 23:41:17

1、退休大学教授迷信保健品几年花300万?

在国外工作的汤先生前不久接到了中介电话,说他父亲打算变卖房产,汤先生十分惊诧,匆匆赶回国了解情况。

原来,曾经身为大学教授的父亲,近些年来不知着了什么魔,疯狂迷信保健品,家里的保健品和器械堆积成山。父亲说,为了买这些保健品,足足花掉了他三百万的积蓄。但令人诧异的是,倾家荡产非但没有令汤老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居然还打算卖房筹钱,继续买保健品。

汤老伯向我们展示了一款雪灵芝营养口服液,这是两个月前,一家名为大康时代的公司邀请他去安徽宣城旅游,他在当地听完一场所谓“养生讲座”后买下的。商家宣称,这种口服液原价4万,打一折卖4千,汤老伯一口气买了六盒。“他们说是这是西藏第一药,知道老人没钱,赞助我们让我们也能吃得起好的药,全面改善身体。“老伯告诉记者。

但这些没有正规包装、随意装在两个布袋里的口服液到底灵不灵呢?记者在国家食药监局网站上查看相关信息,还真能查到。不过这只是普通保健品,成分为雪灵芝浸膏和蜂蜜。雪灵芝的确有药用价值,可是它在西藏只卖40元一斤,并不稀有。

产品没什么稀奇,付款方式却很“神”。仔细看这两万多元产品的付款收据,甚至连个落款也没有。记者根据汇款记录顺藤摸瓜找到了位于虹井路267号的大康时代公司。只见店里摆放着不少油盐酱醋等日用品,墙上还贴着各种养生海报。在请工作人员出示营业执照后,对方直接以一句“为什么要拿给你看“怼了回去。

闵行区市场监管部门到场执法后发现,该店既没有执照,也没有食品流通许可证。店里有本台帐,悉数记录着各种保健品的销售明细。顾客们单笔支出少则三四千,多则八九万。此外还有一些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老年顾客们的家庭情况、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

就在执法过程中,陆续还有老人进到店内,大多是在前往医院或菜场的路上,被人以免费礼品诱惑而来的。像这位老阿姨,就是走在路上,一位小妹发了传单给她,并说只要来就送她一双鞋。老人看看路也不远,就走过来看个究竟。

在汤老伯花掉的300多万巨款中,有200多万买的是中生禾健公司的产品。汤老伯至今念叨着这是个香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不会骗人的。然而事实却是,这家位于万荣一路上的禾健公司,去年刚被静安区市场监管部门因虚假宣传而处罚过。

特地回国来加以劝阻,父亲仍然对销售人员的蛊惑深信不疑,这让汤先生十分伤心。望着家里堆成小山的保健品,无奈的汤先生粗略算了笔帐,就算父亲每天服用十几种,五六年都不一定吃得完,但它们的保质期才只有两三年而已。

上海食品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马志英提醒广大老年朋友,服用保健品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必要性,缺什么补什么。第二就是适量原则,过量食用,反倒有可能危害身体。

大学教授都顶不住销售的忽悠,普通群众就更危险了。

来源:网易

2、怎样成为医学教授

教授,是一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职称,担任教学任务的高级医师可根据工作岗位需要,经相应教师职务评审组织评审通过后,可同时聘任或任命副教授、教授职务。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意见》的规定:

第十一条、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及设有临床教研室的教学医院根据卫生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和实施意见,评审、聘任或任命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职务。其中担任教学任务的高级医师可根据工作岗位需要,经相应教师职务评审组织评审通过后,可同时聘任或任命副教授、教授职务。

(2)医学教授退保健品扩展资料:

相关规定:

1、高等学校教授、副教授合计定额占教师定编总数的比例,目前应区别情况加以控制。教授职务定额应依据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需要和现有副教授的数量和素质等实际情况确定。

2、凡确实符合教授、副教授任职条件的中年骨干教师,由于限额已满,未受聘任的,可有控制的确定为“待聘教授”、“待聘副教授”,领取相应的职务工资,同时鼓励他们到其它学校或其它工作岗位任职。

3、为了逐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将依据学校条件有计划地逐步下放高等学校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审定权。有权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的学校应该是领导班子健全、办学指导思想端正、能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单位

3、关于保健品的那些事儿.啥是保健品

保健品真的有用吗?
美国杂志《新闻周刊》(Newsweek)近日发表题为《令人烦恼的维生素》的文章表示,现在人们所推崇的营养保健品可能并不会在降低人们患上癌症或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上产生任何的效果。

让我们来谈论一件有些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维生素可能对预防癌症或是心血管疾病不会起到任何的作用。根据一份来自美国预防服务工作小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的新报告显示,现在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表明,单种或是搭配服用的营养保健品将会减少这些疾病发展的可能。

“(工作小组)发现,适用于那些不缺乏营养的健康人群的单种维生素、矿物质,或是搭配服用的功能保健品,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它们所带来的益处,这些
保健品似乎并不会降低人们患上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的风险。”该小组的草案中这样表示。(而支持这一报告的证据则发表在了《内科医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

迈克尔·勒费弗博士(Michael
LeFevre)是该小组的联合组长以及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医学教授,他告诉《新闻周刊》:“我们小组之外的很多人都正在服用单种的保健品或是复合维生素,
以希望自己可以预防癌症和心脏病……而吃药就可以与健康饮食拥有同样的效果,却并不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的一个结论。”

勒费弗博士还补充说,维生素E并不能预防这两类疾病的发生,而β-胡萝卜素“实际上可能会对人体有害。”该报告指出,“包含有β-胡萝卜素的营养保健品会
使得那些肺癌风险有所提高的人们更有可能患上这种癌症。”这一综合的研究修正了该小组在2003年发布的建议,这意味着这份建议将会被初级护理医生用做为
治疗指南。

这一结果对于那些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高达50%的美国成年人来说可能会是一个坏消息。而据报道,每年人们在保健品方面的花费要达到281亿美元。虽然
大多数的医疗机构长期以来一直怀疑着这些保健品所谓的特殊本领,但是许多美国人都相信,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具有疗效,并会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虽然这些
保健品的公司们都十分小心的不会直接表示,他们的产品可以治愈疾病或者是预防疾病,然而产品营销往往会暗示出这些特性,就像是健安喜(GNC)的一种叫做
“预防性营养素”的产品。

保罗·奥菲特博士(Paul Offit)是费城儿童医院传染病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疫苗教育中心的主任,他就保健品和替代医学这两方面书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奥菲特告诉《新闻周刊》:“大多数的人已经通过了他们所食用的食物而获得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奥菲特希望这份报告将会鼓励消费者们在买下这些药品之前进行三思——就像是在他们同意进行手术之前也会寻求其他人的意见一样。“你真的应该问问自己,是否
应该服用这一保健品。”奥菲特说。“为什么我们不像怀疑那些传统药物一样,来怀疑这一行业呢?我们仅仅需要把自己的这种相同级别的怀疑放在这些保健品
上。”

而保健品产业贸易集团“可靠营养协会”(The Council for Responsible Nutrition)则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对于临床证据的缺乏,不应该被误解为就可以证明多种维生素对人体并无益处。”
http://www.yangtiantang.com/zixun/201605301892.html
可靠营养协会同时也呼吁人们对此予以全面的接触,他们表示:“营养素会与其他的营养物质协同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维生素当作是解决健康难题的一块拼图,
而不是什么可以一劳永逸来预防像是癌症或是心血管疾病这样严重疾病的灵丹妙药。如果说这些维生素对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有什么好处,那这些好处也只是蛋糕上的
糖屑(只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而勒费弗建议,对那些已经被证明具有预防作用的营养物质感兴趣的人们,则是可以跳过前面提到的“糖屑”和“蛋糕”了。“当我的妈妈告诉我吃蔬菜的时候,或许她就是正确的。”勒费弗说。

4、为什么浙大87岁心理学教授写保健品防骗书籍?

现年87岁的浙江大学退休心理学教授黄秀兰曾花40万元买保 健 品,某次突然悔悟后,她于2014年撰写了《心理健康活百岁——延缓衰老的策略》一书,并辟专章以亲身经历分析了老年人喜欢买保健品的心理,以此提醒老年人不要上当受骗。

近期,她因一段提醒老年人防骗的视频成为“网红”。浙江省公安厅新浪官微“浙江公安”还发微博转发了相关视频,并建议“转发给身边的老人看看”。

黄秀兰退休前是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目前在广州生活。她告诉澎湃新闻,自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1998年开始买保健品,从几千元的营养液到6万元多的保健品,共计花掉40万元。

黄秀兰表示:“老年人买保健品上当受骗,从心理学分析,主要是因为期待心理、恐惧心理、从众心理、名人效应几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年人太孤独了。”“买保健品上当受骗,和文化程度没有关系,越有知识的人可能越注重健康、越恐惧死亡。一开始,只要销售员说这个保健品对身体好的,我就买,十几年里越买越多。最近两三年,我意识到保健品很多都是忽悠人的,就写书揭露一些保健品的销售猫腻,基本都是我自己经历过的。

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黄秀兰分析,老人买保健品有四种心理:一是期待心理,老年人或多或少有一些疾病,总希望保健品真的能治好自己老毛病;二是恐惧心理,被销售人员一煽动,就会担心不吃保健品疾病会越来越严重;三是从众心理,一起“上课”的老人会觉得那么多人买,肯定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四是名人效应。

5、卖保健品请的教授讲课是真是假

呵呵,即使是真的说的话也不是真的,哪一个不是说的太花乱坠的,别信了,那讲课的广告都是按分钟记费的,产品全都是以炒作为主,哥们曾经,唉,,就不明说了,你自己掂量吧!

6、我们该如何应对保健品骗局?

近三年来,四川宜宾的郭大爷痴迷于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器械),不仅花光了13万余元拆迁赔偿款,还花掉了老伴捡垃圾多年积攒的4万余元。老人突然辞世,没给女儿留下遗言,却留下了堆满大半间屋子的保健品。即使在发病时,郭绍清也拒绝去医院治疗,而是盼着天亮后卖保健品的店铺开门“拿药吃”。

郭绍清原本相信,按照“老师们”的要求吃保健品,他可以活到120岁。

最后遗物

“堆成山一样的保健品中,很多仍然包装完好”

郭绍清去世后,女儿们清理老人遗物,发现老人存款已取光,仅有身上现金1600余元。

老人从三年前开始接触保健品,此后像着了魔一样,隔三差五地带着保健品回家,无论女儿女婿们怎么劝说,都没有效果。郭伍英说,父亲买来的保健品,很多根本就没开封,堆得满屋都是。

有病不治

“留下的皮夹子里,全是保健品会员卡、关爱卡”

这个让郭绍清“着了魔”的“京香华寿”到底是有什么样的魔力呢?

“京香华寿”社区生活馆

注册名叫“宜宾市翠屏区小刘食品经营部”

老夫妻经常去听讲座的“京香华寿”社区生活馆,营业执照上显示是“宜宾市翠屏区小刘食品经营部”,是由一套居民楼改装成的经营场所,在空旷的大厅里,不仅摆放着血压仪、足部按摩仪等,还有将中成药雾化后用于保健眼睛的仪器。景观设备杂乱无章,但还是有不少老人在大厅测量血压、做足部按摩,有几个手上还拿着保健品。也无人提及郭绍清的去处。

(报道来源:@成都商报)

墙上挂着‘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治疗疾病‘的横幅,令人唏嘘不已。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而其中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夸大功效的现象。尽管媒体关于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报道屡见不鲜,仍阻止不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热情。针对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骗局可谓层出不穷。

从事养老行业之后,对这种专门针对老人的骗子特别憎恨。他们不仅取人钱财,更是害人性命。

除了监管部门的市场监督,作为子孙,我们也应该能分辨这些机构的真伪,并且要向老人灌输不能迷信保健品的观念。

骗子通过套路

一步步博取老年人的信任

骗局1“专家”义诊免费讲座。

通过免费体检途径,夸大老年人身体的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药品的目的。

骗局2大肆宣传疗效。

任何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保健或治疗时的辅助作用,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

骗局3产品“包治百病”。

宣传产品神乎其神,对大部分的内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

骗局4“慢性病也能治愈”。

说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世界医学难题居然能通过服用保健品治愈,满足患者急于想治愈、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

骗局5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的旗号,吸引老年消费者。将普通的商品宣传成高科技或绿色环保商品。

骗局6用“免费旅游“、“赠送体检”等“策略”推销保健品,诱导老年人消费。

骗局7“陪聊”搞感情促销。

有些独居的老人,很希望与人交流,骗子们就抓住这一点搞感情促销。

骗局8步步设套,最后“走人”。

第一天办免费讲座;第二天推销某低价物品,称可退货退钱;第三天如期退货退钱,并推销另一高价物品,仍承诺退款;第四天“走人”。

然而,作为子孙

老人被骗,我们也有很大责任

作为子孙是否应当反思

陪伴亲人的时间是否太少?

对老人精神层面的关心是否不够?

是否因为工作忙而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

避免老人被保健品“套路”

子孙是关键的第一道防线

不要跟老年人讲什么卫食健字、生产许可证、网站域名备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用行动和情感潜移默化地让他们相信科学、不迷信保健品。

1

如果老人陷入保健品骗局,不要责怪他们,切忌在兴头上说。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等平静下来再说,说不定,你刚开口,老人就答应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方式得当,自然可以打动他们。

多陪伴他们,多和他们交流。鼓励老人多学习,多看新闻,知晓时事,了解医疗保健常识,避免落入陷阱。同时查找相关受害案例,让他们深入认识问题所在。

2

外人劝说有时要比亲近之人的规劝管用得多。请亲朋邻里来帮忙,让他们在平时聊天中“无意”说出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这样一来,可信度往往会更高,老人或许会因此“幡然醒悟”。

3

时常记挂老人。在超市等副食店里选购一些绿色健康的营养品送给老人。即表示出了孝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保健品,老人吃着暖心,还健康放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4

多关注老人的生活起居,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生活,勤于锻炼,保持身心健康,避免上当。

中老年人迷信保健品,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饱受病痛困扰,因而寄希望于保健品,希望以此改善身体状况。

要告诉他们,千万不能迷信保健品,身体有病恙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就诊。

一定要记住!

不能迷信保健品!

生病请及时看医生!

本文到此结束。

7、保健品骗人流程。

保健品有些东西是骗人的,但有些东西只能做保健,没有医疗的一点效果,不过,这些销售的人员把它说得神乎其实的,所以对保健品有很多的成见,

与医学教授退保健品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