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该如何应对保健品骗局?
近三年来,四川宜宾的郭大爷痴迷于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器械),不仅花光了13万余元拆迁赔偿款,还花掉了老伴捡垃圾多年积攒的4万余元。老人突然辞世,没给女儿留下遗言,却留下了堆满大半间屋子的保健品。即使在发病时,郭绍清也拒绝去医院治疗,而是盼着天亮后卖保健品的店铺开门“拿药吃”。
郭绍清原本相信,按照“老师们”的要求吃保健品,他可以活到120岁。
最后遗物
“堆成山一样的保健品中,很多仍然包装完好”
郭绍清去世后,女儿们清理老人遗物,发现老人存款已取光,仅有身上现金1600余元。
老人从三年前开始接触保健品,此后像着了魔一样,隔三差五地带着保健品回家,无论女儿女婿们怎么劝说,都没有效果。郭伍英说,父亲买来的保健品,很多根本就没开封,堆得满屋都是。
有病不治
“留下的皮夹子里,全是保健品会员卡、关爱卡”
这个让郭绍清“着了魔”的“京香华寿”到底是有什么样的魔力呢?
“京香华寿”社区生活馆
注册名叫“宜宾市翠屏区小刘食品经营部”
老夫妻经常去听讲座的“京香华寿”社区生活馆,营业执照上显示是“宜宾市翠屏区小刘食品经营部”,是由一套居民楼改装成的经营场所,在空旷的大厅里,不仅摆放着血压仪、足部按摩仪等,还有将中成药雾化后用于保健眼睛的仪器。景观设备杂乱无章,但还是有不少老人在大厅测量血压、做足部按摩,有几个手上还拿着保健品。也无人提及郭绍清的去处。
(报道来源:@成都商报)
墙上挂着‘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治疗疾病‘的横幅,令人唏嘘不已。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而其中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夸大功效的现象。尽管媒体关于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报道屡见不鲜,仍阻止不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热情。针对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骗局可谓层出不穷。
从事养老行业之后,对这种专门针对老人的骗子特别憎恨。他们不仅取人钱财,更是害人性命。
除了监管部门的市场监督,作为子孙,我们也应该能分辨这些机构的真伪,并且要向老人灌输不能迷信保健品的观念。
骗子通过套路
一步步博取老年人的信任
骗局1“专家”义诊免费讲座。
通过免费体检途径,夸大老年人身体的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药品的目的。
骗局2大肆宣传疗效。
任何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保健或治疗时的辅助作用,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
骗局3产品“包治百病”。
宣传产品神乎其神,对大部分的内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
骗局4“慢性病也能治愈”。
说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世界医学难题居然能通过服用保健品治愈,满足患者急于想治愈、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
骗局5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的旗号,吸引老年消费者。将普通的商品宣传成高科技或绿色环保商品。
骗局6用“免费旅游“、“赠送体检”等“策略”推销保健品,诱导老年人消费。
骗局7“陪聊”搞感情促销。
有些独居的老人,很希望与人交流,骗子们就抓住这一点搞感情促销。
骗局8步步设套,最后“走人”。
第一天办免费讲座;第二天推销某低价物品,称可退货退钱;第三天如期退货退钱,并推销另一高价物品,仍承诺退款;第四天“走人”。
然而,作为子孙
老人被骗,我们也有很大责任
作为子孙是否应当反思
陪伴亲人的时间是否太少?
对老人精神层面的关心是否不够?
是否因为工作忙而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
避免老人被保健品“套路”
子孙是关键的第一道防线
不要跟老年人讲什么卫食健字、生产许可证、网站域名备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用行动和情感潜移默化地让他们相信科学、不迷信保健品。
1
如果老人陷入保健品骗局,不要责怪他们,切忌在兴头上说。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等平静下来再说,说不定,你刚开口,老人就答应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方式得当,自然可以打动他们。
多陪伴他们,多和他们交流。鼓励老人多学习,多看新闻,知晓时事,了解医疗保健常识,避免落入陷阱。同时查找相关受害案例,让他们深入认识问题所在。
2
外人劝说有时要比亲近之人的规劝管用得多。请亲朋邻里来帮忙,让他们在平时聊天中“无意”说出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这样一来,可信度往往会更高,老人或许会因此“幡然醒悟”。
3
时常记挂老人。在超市等副食店里选购一些绿色健康的营养品送给老人。即表示出了孝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保健品,老人吃着暖心,还健康放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4
多关注老人的生活起居,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生活,勤于锻炼,保持身心健康,避免上当。
中老年人迷信保健品,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饱受病痛困扰,因而寄希望于保健品,希望以此改善身体状况。
要告诉他们,千万不能迷信保健品,身体有病恙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就诊。
一定要记住!
不能迷信保健品!
生病请及时看医生!
本文到此结束。
2、会销模式保健品违法吗为什么会被抓获
会销模式是违法。
会销,顾名思义是通过会议营销。主要是对特定消费群体,以亲情服务和产品说明的方式销售产品。而这种普通的营销模式,却被不少不法保健食品企业盯上,成为其牟取暴利的重要方式。
从事会议营销的保健食品企业鱼龙混杂,有些企业夸大、虚假宣传,利用赠送产品、免费吃饭、免费旅游等手段吸引消费者购买伪劣产品,产品价格远高于同类产品。
近年来,向老年人销售保健品的“会议营销”骗局成为社会问题,因为无法找到“会销”团伙的真实地址,子女发现父母受骗上当后难以维权。而“会销”团伙换个酒店又可以继续招摇撞骗,难以现形。
广州年过八旬的张奶奶被人介绍参加“68元畅游惠州三天两夜”,之后和其他老年团友被拉入某酒店举行的保健品营销大会,收了免费礼品,又被一群青年“干爹干妈”叫得耳热。
这些老人每人掏了几千或上万元购买了一堆“三无”保健品。等张奶奶子女找到该酒店时,“会销”人员已人去楼空,酒店方表示,只是出租场地,与那些人没有关系。
“会销”的核心是会场,一个高端的会场是“会销”团伙骗局的一部分。为此,《广东省2017年保健食品非法会议营销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规定,非食品经营许可证中核准的经营场所。
如使用宾馆、酒店、影院或其他非注册场所举办保健食品会议营销宣传推广的,不得进行现场销售活动。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管住会场是管住坑老骗老行为的关键。然而对于那些擅长打游击的“会销”团伙来说,这一点不难规避。离开“会销”现场。
附近很多地方都有不法分子“殷勤”地为老人提供销售服务;即使销售骗局就在现场进行,如果没有人举报,也难以对其进行查处。
3、元秘是什么保健品?
“高档营养保健品”。
通化一洋保健品有限公司[1]是通化青山实业有限公司与韩国一洋药品株式会社共同创建的中韩合资企业,其主导产品“元秘-D”已成为我国人参精深加工的高科技产品,被广大消费者称之为“人参制品之精粹”。继去年主导产品“元秘-D”实现国产化和自主品牌后,通化一洋保健品有限公司又迎来了新一轮“赶考”——“国家批准吉林‘人工种植人参进入食品’试点”。企业与韩国一洋药品株式会社中央研究所联合成立了科研机构——通化青山人参研究所,旨在努力探索“内提+外引”的科技兴业之路。计划3年投资3.6亿元实施人参产业基地扩建及人参科研开发项目建设。其中,投资1.6亿元实施生产线改造工程和科研基地建设,扩建4500平方米生产车间,新上4条人参制品生产线,新建8000平方米综合科研基地;投资2亿元实施人参系列食品、人参序列(DNA)分析技术、红参提取液的生物发酵技术、人参须液体组织培育技术4项人参科研开发项目建设,其中人参精、红参精、红参可口饮料、红参蜂蜜饮料等,即将填补以人参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空白。未来3年,“通化一洋”的生产规模可年生产人参制品1亿瓶,开发人参系列产品50余种,有望实现产值5亿元,利润4000万元,税金5000万元。
请给好评谢谢您
4、大家有吃过元空营养素的吗?感觉有效果吗?相比其他保健品怎么样
营养素千万别乱吃,正常人一天的吸收基本可以满足自身所需。目前都是卖产品为主的,是不是针对你所需要的营养,建议先做体检然后找专业的医生分析后,再针对缺什么补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补钙,到底自己缺不缺呢,不是钙补的越多越好多,而是要均衡,一定记得别乱吃。
再有就是吸收问题,自己到底能吸收多少,副作用如何,是否会产生血液垃圾,在国内感觉吃什么都不安全,呵呵!
唯有用体检的数据来说明自身情况,别乱信推销人员的鬼话,身体是自己的千万别当儿戏。如果内做了体检,可以帮你分析一下目前的身体情况,医生只是告诉你他负责的那个项目是否有问题,但其他地方出问题该如何处理呢?
其实氨基酸的容平衡是营养学的一个空白,很多产品都是来忽悠中国老百姓的!
5、保健品包装进空气能吃吗
保健品进空气了当然不可以吃的了,我爸长期服用程海保尔螺旋藻不小心漏气了当时不知道后来也是扔掉的。吃保健品是为了身体好,要是为了这点钱吃坏了身体多不划算。
6、保健品2019年的形势你怎么看?
保健品2019将进入寒冬,由于受到权健被查的影响,整个保健品市场股价大跌,而zd且更大部分群众知道保健品的虚假宣传,直销传销模式,更能防范被骗,和把已经加入的亲人朋回友拉出来,提供国家给予的证据,这些都将影响整个保健品市场,不论是不是正答规的有资质的,人们不会仔细分析,只会一概而论。如果再查出一两家保健品违规违法企业,那将持续不是一两年时间。
7、曾经被3·15曝光过的保健品品牌,如今怎么样了?
今天是3·15,各行业都弥漫着紧张的氛围,生怕又被有关部门曝光而损失惨重。而在3·15的曝光灾区中,保健品永远排得上名号。这个常年利用夸大宣传来贩卖假产品的行业,在19年诸多事件曝光后算是收敛了一些。然而,据鹿豹座平台了解到,事实上当下保健品乱象情况仍旧存在。
从《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到《三岁心肌损害女童与最大直销公司无限极》,种种不规范虚假夸大宣传,让保健品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2019年1月8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100天的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
其实对于保健品乱象的整治一直都在进行,近几年的3·15晚会上,保健品都是报道重点,那些被3·15曝光的保健品企业后来都怎样了,保健品销售乱象有没有得到遏制?
3·15晚会上的保健品乱象
2018年“3·15”晚会中,央视曝光了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医院实习生,打着为老人免费体检的名义伪造体检结果,推销包治百病的神药。而执法人员检查发现这些神药事实上只是山东某企业生产的一款保健食品,每盒售价80到90元,但是无良公司用保健食品会销,坑害老年人,价格高出市场价格十倍销售。最终涉案的八名犯罪嫌疑人以诈骗罪被判3到7年有期徒刑。
2017年3·15晚会中同样曝光了一批保健品企业。根据央视曝光,陕西白河县的一个会议现场,安徽润九生物技术公司将一款名为蜂胶胶囊的保健品,一次向80名老年人销售23万元产品。公司一名讲师现场宣称,服用此药,"糖尿病的人,两个半月血糖正常,百分之百正常。"
被曝光的保健品企业,都迅速得到查处。即便公司还在存续阶段,产品也无法进行销售。曝光中提到的产品名称都找不到批文,提到的企业中,湖北国创伟业生物技术公已经注销;安徽润九仍然在存续阶段,不过显示了清算的风险。
虽然被曝光但屡禁不止
尽管被频频曝光,以老年人为主要目标的保健品销售形式却从来没有消失过。其实,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早就警告消费者:千万警惕国产保健品中存在的“专家义诊”、“权威证明”、“免费试用”、“宣传疗效”等等违法营销的惯用伎俩。
2018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防范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虚假宣传的消费提示》。对保健食品的定义明确为:指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可以调节机体的某些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
为什么瞄准老人、病人?
首先是高额利润的驱动。比如,按照315曝光的数据显示,每盒对外售价3980元的蜂胶胶囊,进货价只有65元,利润高达60倍;每盒对外售价为798元的“银杏软胶囊”,进货价为135元;每盒对外售价898元的“甘舒堂乐粉”,进货价为150元。
再者,保健品的宣传口号的确迎合了部分消费者心理。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空巢或独居老人增多,老年人往往信息不对称、认知能力弱,再加上身体机能下降,多少因为各种老年病而备受煎熬,一种宣称能够治疗百病的神药往往有莫大吸引力。对于一些目前尚无解决方案的疾病患者,神药也往往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此外,这些“包治百病”的虚假宣传,多是通过业务员口头承诺交流,难留证据,比如一些热线电话购买的产品,通常以邮寄方式送达,没有销售凭证,没有发货地址和联系电话,即便老人意识到上当,卖家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消费者没有证据,维权困难,而卖家往往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卷土重来。
8、三无保健品专盯老年人 老人为何屡屡被“忽悠?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老年保健品成为十大消费维权热点之首。普通的食品、器械、日用品“摇身一变”,具有了神奇的保健功效,许多老人心甘情愿高价购买。老年人为何容易受骗?“坑老保健品”的监管难在哪里?请看记者调查。
看骗局
“忽悠”式推销、赠送礼品,引诱老年人非理性消费
“大家说,年纪大了什么最重要?对,是健康!”早上7点钟,村湾小广场已经人声鼎沸。一个男青年举着话筒,向坐在简易塑料凳上的30余名老人大声喊话,旁边还有两名中年女子站在场外警惕地环顾四周。
这是日前发生在湖北通山县闯王镇刘家岭村的场景。近年来,公开推销保健品成了该村的常见事。
这一回,卖的是“电磁疗内衣裤”,据说穿上能治风湿病、糖尿病、缓解腰酸腿痛。男青年并不急着推销产品,而是先跟老人们拉家常、谈养生。近一个小时里,他从中华孝道谈到科学前沿,时不时与老人们互动并赠送礼品,现场掌声不断……很多人当场就要交钱拿货。短短十几分钟,24套“电磁疗内衣裤”便销售一空。
76岁的舒老汉买完东西正要离开,撞上了赶来找他的小儿子。小儿子生气地指责推销者“诈骗”,并拿出手机准备报警,却被暴怒的父亲拦了下来。
记者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发现,该“电磁疗内衣裤”的生产、销售公司并不存在,是典型的“三无产品”,类似商品在一些网店上单价只有不到40元,卖给老人的价格却是每套120元。村支书陈细庆曾召集年轻人开会要求防止自家老人上当,甚至还报过警,无奈“卖家买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警方调查几乎没有实际成效”。
家住上海的小缪有着同样的无奈:家里年近80岁的老父亲最近为了买一台6万块钱、号称德国进口的保健仪器,向老伴要3万块付了首期,还找子女借钱。“但是我妈后悔了,说钱拿不回来就跳楼!”后来经过反复交涉,这家公司总算退回了钱款。“我真是搞不懂,他也是大学毕业,怎么就那么轻信骗子?”
日前,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与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上海13.8%的老年人在保健品上消费超过1万元,44.9%的老年人有非理性消费保健品倾向。据介绍,去年上海市消保委共计受理保健品投诉375件,同比上升2.2%,涉及金额300余万元,但保健品投诉数量仅占投诉总量的0.32%,且大部分是子女投诉。
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说,老年人维权意识较差,发现上当,也大都是“打落牙齿往肚里咽”,这无疑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识套路
设置“温柔陷阱”,形成精神依赖,让老人们防不胜防
一场场保健品骗局中,老人为何屡屡心甘情愿被“忽悠”?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调查对象中七成以上的子女提醒过老人不要上当,但效果并不理想。购买保健品的行为倾向与老年人的学历、原工作职务等无关,与年龄、健康状况和与子女亲密度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快速提高。如在61—65岁老人中,此比例为28.7%,但80岁以上老人则达到95.2%。
专家认为,老年人知识更新慢,面对疾病,他们往往会病急乱投医,导致轻易被骗子“拿下”。即使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也使他们的心理防线容易被攻破。
在湖北鄢城派出所便衣大队队长程兴强看来,犯罪分子极力营造的“送温暖”氛围,正是专为老人而设的“温柔陷阱”。“相比于远在他乡的子女,温言好语、体贴入微的保健品销售人员更让老人有依赖感。即使在破案之后,还有一些老人不愿承认上当受骗。”
湖北通山刘家岭村保健品流行的现状,在乡村较为普遍。刘家岭村很多年轻人都在外打工,离乡千里,只有老人留在家中。日常生活的枯燥、精神世界的空虚等因素给了保健品推销者乘虚而入的机会。大城市也有类似的问题:子女平日工作繁忙,而老人们生怕影响孩子工作,生了病也不敢告诉家人,而是寄望于所谓的保健品。等到上了当醒悟过来,害怕“丢面子”或者担心给子女添麻烦,也不愿报案。
骗子们“高明”的骗术,也是让老年消费者防不胜防的重要原因。
程兴强向记者再现了一个诈骗团伙的行骗过程:2016年12月8日,田某某一伙人以举办感恩活动向老年人送温暖的名义,发放传单将上百名老人引至宜城市汇友宾馆会议室,冒充养生专家的身份,向老人们宣传保健知识,并推销所谓“宜兴紫砂杯”“虫草保健品”等大量廉价保健品,并承诺第二天参会将全额退款,等于赠送。老人们第二天收到退款,就更加信任该诈骗团伙。一周后,该团伙向老人们推销标价500元的怀表和标价1200元的“奥克斯空调”,现场有60余人交钱拿货。第二天,等着退款的老人们来到宾馆,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经警方查证,老人们所买的“奥克斯空调”只是市场价150元的暖风机,怀表则是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和生产地址的“三无产品”。
程兴强介绍说,这是一种常见的针对老年人诈骗的策略,可以说是“放长线钓大鱼”。不法分子往往打着“送温暖”“关爱老人”的旗号,赠送日用品等小礼物引诱老人上当,取得老人信任后,狠狠骗一次就收手,“打一枪再换一个地方”。
破难题
需政府、社会齐发力,建议设立保健品购买“法定冷静期”
针对保健品监管,各地纷纷出招。比如,去年5月以来,湖北省食药监局、工商局等十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向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行为亮剑。半年时间,全省共查处各类案件627起,驱散、取缔117个涉案点,责令停产停业105家。湖北省食药监局总工程师朱与杰介绍,整治涵盖了利用电话、网络、电视购物等方式违法宣传、销售保健食品行为与未经审查发布,以及发布虚假保健食品广告行为等。
然而,与行政执法部门打了多年“交道”,保健品销售公司也在“研究”如何规避打击。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说,“例如,分布在社区的营销点、体验店,只负责保健品展示体验,主要做维系感情、推广所谓保健养生的工作,不销售实物。然后采取‘会销’方式,也就是会议营销。这是保健品营销中的常用手段,通过集体式‘洗脑’,使老年人产生强烈购买欲,最后给你一张所谓优惠券,告诉你去指定地点购买。”唐健盛认为,这种把营销推广与实际销售分开的模式,给执法监管带来很大难度。
“保健品监管的难点,还在于缺乏有效的执法手段。”一位基层市场监管所的负责人谈道,在不少案例中,保健品企业往往在一个区举办推介活动,而在另一个区进行销售,由于涉及跨区域执法,基层执法人员往往权责有限。
陶爱莲建议,立法和执法部门需要通过更有力的法治手段规范市场。要规范市场的销售行为,要求商业经营场所必须证照齐全;商品和服务必须明码标价,销售对象为老年人的,必须主动提供发票。同时,建议设立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法定冷静期”制度,即6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在一定期限内,享有无理由退货的权利,以避免老年人非理性消费行为可能带来的损失。
上海新消费研究中心刘波认为,子女自身和社区等社会主体也需要多关心老年人。在亲情层面,子女应主动关心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老年人适当购买安全、合格的保健品;在社会层面,加大社区建设力度,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多组织针对老人的专业健康知识讲座,增强其对真假保健品的辨识能力。
(见习编辑:于浩)
9、保健品上说空腑食用,是指哪有时间段
饭前半小时服用,饭后的话得两小时以后吧
10、什么是真正的保健食品
从产品界面看,目前市场上有一大类既不是保健品也不是普通食品的产品存在,这样的产品在法律定位上不清晰,因此监管处于真空状态,对这类产品是该鼓励还是该控制,目前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近日,“黄金大米”人体实验事件引发轩然大波,88岁中药药理学专家、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就“黄金大米”事件接受采访时称,“试验中的‘黄金大米’不是药品,也不是普通食品,应属保健食品范畴,可定为‘强化食品’……”,李院士的这一说法招来一片骂声。在此,我们暂且放下对“黄金大米”是否是保健食品的探讨,首先要深思的是社会大众甚至是专业人士对“保健食品”定义的认知。
中药药理学专家、工程院院士把转基因大米称为保健食品,社会大众对保健食品的认知更是五花八门,在微博上用“保健食品”四个字检索,不难发现这些观点:红糖一直是大众喜爱的养生保健食品,红糖具有化淤散寒、暖胃健脾、缓解疼痛的功效,且富含丰富的钙、铁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大晚上的吃着西芹百合白果等配料……都是有益女性的保健食品;【最牛的六种保健食品】第一绿茶;第二红葡萄酒;第三豆浆;第四酸奶;第五骨头汤;第六蘑菇汤;中医认为,生食莲藕能凉血散淤,熟食能益肾补心,滋阴养血,可补五脏之虚,强身健体,补血,养血,是秋季绝佳的保健食品;驴属草食类动物,驴肉细嫩鲜美,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
或许保健食品规则制定者或行业专家看到这会不以为然,笑称他们不懂保健食品。但是,根据当前尚遵循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2005年4月30日颁布局令第19号)之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是“为规范保健食品的注册行为,保证保健食品的质量,保障人体食用安全”,并没有规定注册的才是保健食品,未注册的就不是保健食品,据此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说李院士是错的,社会大众是错的。但众所周知,《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在起草过程中,其中一个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什么是保健食品,如果《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对保健食品的定义不重视社会公众对“保健食品”的普遍认知,只能说是“鸵鸟心态”,这将为今后的普法自设障碍,更无利于行业规范。
保健食品行业还面临四大顽症:违法添加、违法宣称、非法营销和地下窝点。这四大顽症在各省市的监管过程中都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