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健品行业该如何面对一些人的不信任?
保健品信任问题已经有口难辩了,保健品已经成了过街老鼠,造成信任危机的原因是保健品行业不自律,扩大宣传,自己砸了自己的饭碗。
其实这些年来国家对保健品的管理严格程度是大家难以想象的,审批一个保健品文号也不是那么简单,要作毒理实验,功能实验,三甲医院临床实验,这些实验下来少则三年多则五年,千辛万苦批准文号,要花好多好多的钱,才能上市。
如果没有作用,国家食药局就不会批准,应该说只要是国家正规批准的保健食品都是好东西。但是拿保健品治病就是大错特错,因为保健品是针对亚健康人群和特定人群的,不是像药品一样治什么病的。保健品之所以成为所谓的神药什么都治,是因为保健品对疾病不固定,说不定什么人吃上正巧把病治好了,人们就开始大势宣传能治什么病,等别人一用又没有治好,消费者就说是骗人的,治好的说好,治不好的就说不好,这样一来就乱套了。
保健品是好东西,是国家允许生产销售的,用骗人的手段,扩大宣传害人,甚至成了传销的武器,难怪大家对保健品有看法。随着国家的清理整顿,舆论的正确引导,消费者的理想认识,保健品行业的自觉自律,人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保健品的好处。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治未病,预防为主永远是健康的主旋律,无论现在怎么乱,一定会正本清源还原保健品本来面目,大乱大治,风雨过后就是彩虹。
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吃药看病照顾病人已经成为社会最大负担,少生病,不生病,晚生病就是最大的福气。预防保健越早越好,不管用什么样的手段,只要健康就好,吃保健品只是一个方面,吃了保健品的人心里清楚,好不好自己知道。健康的需求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滚滚向前,没有健康再大的财富,再高的职位也是零,保健品一定会成为未来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只不过要看适合不适合自己而已
2、2009金融危机背景下品牌保健品还能投资吗
今年股市缩水巨大,而炒股的人大多为中产阶级,如果你的保健品定位为中产阶级市场,则会有很大影响;此外工薪阶级普遍预期减少收入,所以会减少奢侈性消费,闲钱不外乎存入银行和用于日用基本消费。
综上,影响大小还得看你产品的定位人群和价位了!
补充:在陕西来说价位针对中高档消费人群了。但具体影响不一定就不要做这个行业了,有谁比你更了解这个产品以及你个人的各方面优势呢?相信自己的决定吧。
3、保健品吃多了有什么坏处?
最容易出现的一个危害就是便秘。有些女生经常吃一些排毒养颜的保健品,这些保健品是从大黄和芒硝中提取有效成分。
服用这些保健品的确是可以定期排便,名义上是起到了排毒的作用,但是吃多了身体就会存在一种依赖性,就像是一种品一样。
一旦不吃了,停下来,身体就没有办法自发地进行排泄功能,那么就会很容易引起便秘。
第二个危害就是导致乳腺增生。在以往的数据中,经常服用含雌性雌激素保健品的患者,特别容易得乳腺增生。
第三,对肝脏也会有损伤。乱吃保健品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表面上看起来保健品吃了能够保肝保胃,但实际上很多东西没有办法及时分解,就“压”在肝脏上,增加了肝脏的负担。
有些人长期吃保健品,结果到医院里检查,胆红素的指标是正常人的好多倍,甚至有可能超过二三十倍,转氨酶也是正常人的二三十倍,得了严重的肝炎。
第四,乱吃保健品还有生命危险。现在保健品市场参差不齐,谁也不知道质量如何,产品到底是真是假,随便乱吃,就不知道是把什么东西吃到了身体了。
还有因为有一些保健品是专门针对老人家而生产的,直指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有些年轻人觉得是为了孝顺老人家,特意买给他们吃。
但这些保健品对老人家的身体伤害非常大,因为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服用的所有药物、保健品最好都要经过医生的审核,不能够随便服用,否则会加重身体器官的负担,甚至有生命危险。
4、保健品行业在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史玉柱选中保健行业,主要是看中了行业未来的发展zd潜力,体现了其作为投资人的发展眼光。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保健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显示,2001-2013年,我国营业保健品行业的销售收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除2001年,2007年市场规模增长率在个位数外,其他年份的市场规模的增长率均保持在20%以上,2005年市场规模增长率达到版了73.77%。
中国保健食品产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已经逐渐壮大。虽然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在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管理更新的推权动下,中国保健品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市场前景较好。
5、忽悠,保健品营销模式还能走多远
一、忽悠,成为一种趋势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想用“忽悠”这个词语来形容现在的保健品市场营销合适不合适,可是当我找寻了那么多的词语,我发现能用来体现时下保健品市场现状的词语也只有“忽悠”最为合适了。但我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我所说的“保健品营销模式”不是单指保健品营销,而是一种营销模式。
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否认保健品市场是国内所有行业中竞争最为激烈行业——
终端从KA到OTC再到社区,渠道从商业线到药线再到专卖店,推广从传统营销到会议营销再到旅游营销,促销从特价到赠品再到抽奖······
可是,无论是保健品生产厂家还是保健品经销商还是保健品市场从业人员,谁都清楚的知道最近几年保健品市场的严重下滑——国家相关部门与相关政策的严格监管,经销商选择产品越来越慎重,消费者选择产品越来越理智······其实这直接关系到保健品市场的兴衰,但却不是影响保健品下滑的关键因素,在此我们先不去深究。但是种种却足以说明保健品营销模式的困顿和迷惑。
其实,“忽悠”一词的来源应该是著名笑星赵本山老师的小品《卖拐》,“忽忽悠悠就瘸了”是其中一句流传了很久的台词。我觉得用来形容时下的保健品营销模式最为合适不过了。小品《卖拐》中的叫卖与宣传,利益陈述与恐吓,人员配合与产品推广,无一不恰如其分的体现了时下保健品营销模式。
保健品业内有一句行业名言叫“怕死的老年人市场,臭美的女人市场,肾虚的中年市场,补脑的青少年市场,扶不起的儿童市场”。纵观保健品行业的所有品牌所有产品无一不是在围绕“怕死的老年人市场,臭美的女人市场,肾虚的中年市场,补脑的青少年市场,扶不起的儿童市场”在做工作。可是那么多年以来,真正能做成品牌的产品有几个呢?我们不妨到市场上看看,保健品市场真正能形成全国规模的企业和品牌还是五、六年前的品牌和产品。我想,这一是说明了保健品市场的竞争激烈,新品牌很难脱颖而出,另外也说明了新保健品企业根本就没有在做市场!而是在忽悠市场
说到“忽悠”,其实保健品营销模式的“忽悠”也是一环紧扣一环——
厂家说要操作全国市场,说聘请知名专家进行产品研发,说知名策划机构全程跟踪服务,可是到头来呢?
经销商对终端说厂家如何大手笔运做,产品如何好,潜力如何大,可是到头来呢?
终端促销说产品功效如何好,性价比如何高,服务如何好,可是到头来呢?
不说大家也能明白,厂家忽悠了经销商,经销商忽悠了终端,终端忽悠了消费者,消费者能忽悠谁呢?我想消费者不会也不能忽悠谁,因为在这个模式里,信息是极不对称的,消费者是永远的弱式群体,但是他们有选择的权利,消费者可以上当一次,可以上当两次,但是第三次呢?
“忽悠”,我想很多厂家应该成功了,因为好多厂家的目的就是圈钱。但是经销商不能,终端不能,消费者更不能。长此以往,我想,信任危机不是出现在保健品行业,而是以保健品模式运做的任何行业的任何厂家。
“忽悠”这应该不是一个保健品营销模式的问题,而是一种趋势,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是谁动了保健品市场的奶酪?
众所周知从3年前开始,一直到现在,保健品市场销售额一直直线下滑.
"现在市场不好做"
"太难操作了"
"销售业绩下滑严重"······
这应该是保健品生产厂家,保健品经销商,保健品从业人员最经常说的话了。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保健品呈现出如此严重的下滑呢?到底是谁动了保健品市场的奶酪呢?
其实答案就在市场上。
——我们不妨深入全国任何一个城市去了解一下谁在运用保健品的营销模式忽悠消费者,笔者曾经走访了10余个市场,有省会城市,有地级市,有县城,甚至乡镇,结果在走访中发现95%以上的老年人参加过(多次参加过的人不在少数)所谓保健品厂家组织的讲座活动,并且100%的老人说他们在参加活动之前在社区,自己家中都参加了保健品企业组织的义诊或讲座。而据笔者了解,这些组织所谓的义诊以及讲座活动的企业10%的是药品生产厂家,80%的企业是普通食品企业,而只有10%的企业是拥有正规批文和手续的保健品生产企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食品(他们大多把自己的产品称为功效产品)企业在运用保健品的营销模式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把自己的销售终端搬进了社区,搬进了消费者的家中,从而真正的实现了终端前移,避免了激烈的竞争,而我们大多数保健品生产企业还在思考如何终端拦截,如何精耕细作市场的时候,保健品在常规终端的销售却一落千丈。我们暂且不说生产所谓功效产品的企业对保健品行业的影响有多大,单就这一块奶酪就足够养活不少企业了。
固本正元,保健品营销模式的真正方向
最近一段时间听说工商、税务等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所谓的以健康讲座以及义诊为幌子销售产品的监管力度,并且随着消费者日趋理性的消费行为的形成,加之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这种所谓的功效产品在市场上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那么,保健品如何走出所谓功效产品们的“忽悠”误区呢?
1、提升产品本身的品质。无论推广模式、销售模式再好,产品品质始终是基础;
2、创新营销思路。实际上会议营销、旅游营销都是保健品的创举,可是为什么反而让食品企业这些“局外人”运用的风生水起,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呢?这应该是值得保健品营销人深思的问题;
3、最好的推广是把产品销售出去。在实际的保健品市场操作中,保健品的思路/套路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营销最前沿,可是过分的强调推广并不能真正实现卖货的目的;
4、找到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一些保健品业界的老板过分的看中名企的经验和名气,加上保健品从业人员自己的忽悠,导致人员成本过高,实际上一个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整体的成功,包括产品、模式、渠道、资源、人员等诸多因素,而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千万不要相信高手所说的“某某产品就是我做起来的”。
实际上保健品是一个行业,更是一个产业,当“忽悠”已经不能前行的时候,也便是新的开始,在此,我希望,保健品企业以及曾经运用保健品营销模式的企业一路走好!
6、我国保健品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完成的专项研究显示,从全球市场来看,2001年全球保健食品市场销售额达476亿美元,预计到2005年,全球保健食品的销量将超过600亿美元,2010年时,该值会接近1000亿美元。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保健食品的消费国,2001年其市场总量达到182.5亿美元,其保健品的销售量占全球保健品市场销售量的38%。
目前已有约400个进口保健食品获准陆续登陆我国市场,近5年来,洋品牌在我国市场的销量以平均每年12%以上的速度增长。
――我国保健品产业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现代保健品产业的发展大概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缓慢起步和迅速崛起,到90年代的恶性膨胀和无序竞争,再到2000年以来重新洗牌和逐步寻求标准规范的几起几落。
我国保健品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年产值从不足20亿发展到目前的300多亿,不可谓不多。然而目前我国保健品生产企业虽有4000多家,但2/3以上属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不超过6家,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的不超过18家。2/3的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和调节血脂上,针对专门人群的新的功能领域鲜有企业涉足。保健品行业存在管理不规范、标准不健全、相关企业各领风骚三五年、消费者对保健品行业信任度不足等缺陷。简单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发育不足。保健品鱼目混珠,产品应接不暇,市场鱼龙混杂。整个行业整体呈现企业主体实力较弱,产品功能雷同,低水平重复严重的局面,企业经营陷于同质化恶性竞争。
知识产权落后。我国保健品生产技术尚未形成大规模的通过专利形成即使竞争力和垄断的能力。全国保健食品企业用于新产品研发的投入,即科研经费支出仅占销售收入的1.55%。
管理体制不顺。保健品监管涉及的部门,初步统计有19个部委,其中主要的有8个部门。从监管环节看,主要集中在审批,对研发、生产和流通都缺乏有效监管。缺乏统一的产品技术标准(生产标准、检测标准),造成了审批后没人管,生产过程没人管,流通过程缺乏管理。
整体信誉不高。生产企业重营销轻实力,广告宣传往往言过其实,“概念炒作”现象比比皆是,使保健品在消费者心中出现信誉危机,以至给保健品产业可能带来毁灭性打击。
――保健品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目前,我国保健品、我国保健品产业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之上。
据统计,全球保健食品销售额已占整个食品销售额的5%,达到2000亿美元,而且每年都以很高的速度增长。我国保健品市场的两大消费人群:“白领市场”和“银发市场”对保健品的需求正趋旺盛,由于他们的购买力非常强,也成为了国内保健品市场的生力军。
有关资料显示,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平均用于保健品方面的花费占其总支出的25%以上,而我国只有0.07%。我国人均保健品消费支出仅为31元/年,是美国的1/17,日本的1/12。这表明,保健品市场潜力巨大,以目前全球保健品占整个食品销售的5%来推算,我国保健品消费还将大幅增长。
从发展战略看,必须积极培育保健品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使保健品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力争到2010年,保健品人均消费100元,保健品产业市场总容量突破1000亿元,达到1300亿元的消费量;到2020年时,人均消费达到300元,市场容量突破4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