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佛经保健操

佛经保健操

发布时间:2020-06-20 12:36:05

1、放学后在学校门口播放佛经做健身操 违反下面的法规吗?是按照传教算 还是健身操算

放学后在学校门口播放佛经做健身操 绝对不违反下面的法规。
做健身操、放佛经的曲目,不一定是宗教人士,多是兴趣爱好者,不算宗教活动。一般宗教活动都在寺庙、教堂等场所进行,有佛教协会、基督教协会管理。
中国国策是宗教自由,宗教信仰受法律保护。
在公共场所可以播放宗教音乐,不违反相关法律。如果声音很大,扰民,可以报警,请民警来协调。

2、佛经中化解孤单寂寞的经典语句

第一章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第二章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第三章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第四章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第六章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第七章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第八章
佛言: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3、“念佛机”里面的佛经是如何录进去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可以把其他音乐录进去吗

呵呵,里面很简单,就是一块语音芯片,那个东西操控简单,但不便宜,而且不容易烧录进去,要专门的电路来烧写。

容量只有20秒左右,多的1分钟左右。念佛机里面的芯片差不多也是这个数量级的,但是它不断重复,所以你会认为它录了很久。
呵呵,还有,现在这种电路不好找了,除非定制哦~ 但是你只要一块,如果去定制的话很不划算。

如果lz是学电路的,可以去查查ISD公司的芯片,它们的芯片最全面,而且很容易买到。

如果lz不是很在行的话,还是买个便宜的MP3吧,里面只存一首歌,开机长按PLAY,关机也是长按PLAY,不会很麻烦的。如果再配个4欧姆的小喇叭,音量也不小了,希望你可以满意。

4、有一部讲观息法门的佛经

《增壹阿含经》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将罗云入舍卫城分卫。尔时。世尊右旋顾谓罗云。汝今当观色为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色为无常
世尊告曰。罗云。痛.想.行.识皆悉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识皆为无常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此有何因缘。今方向城分卫。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诲我。今宜当还归所在。不应入城乞食
尔时。尊-者罗云即中道还到祇桓精舍。持衣钵。诣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专精一心。念色无常。念痛.想.行.识无常。尔时。世尊於舍卫城乞食已。食後在祇桓精舍而自经行。渐渐至罗云所。到已。告罗云曰。汝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汝今复当修行恶露不净想。所有贪欲尽当除灭。汝今。罗云。当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护心。已行护心。所有憍慢悉当除尽
尔时。世尊向罗云便说此偈
 莫数起著想恒当自顺法
 如此智之士名称则流布
 与人执炬明坏於大闇冥
 天龙戴奉敬敬奉师长尊 
是时。罗云比丘复以此偈报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恒复顺於法
 如此智之士则能奉师长 
尔时。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是时。罗云即从坐起。便往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罗云。汝乃能於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汝今。罗云。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
对曰。如是。世尊。尔时。尊-者罗云从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於是。罗云。若有比丘乐於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又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罗云即从坐起。礼佛足。遶三匝而去。往诣安陀园。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馀念。系心鼻头。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於初禅。有觉.有观息。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於二禅。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於三禅。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於四禅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亿载不可计。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乐。寿命长短。彼终生此。此终生彼。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
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谤贤圣。行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或复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造正见行。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复更施意。成尽漏心。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习。亦知苦尽。亦知苦出要。如实知之。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
是时。尊-者罗云已成罗汉。便从坐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诸漏除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得阿罗汉者。无有与罗云等也。论有漏尽。亦是罗云比丘。论持禁戒者。亦是罗云比丘。所以然者。诸过去如来.等正觉。亦有此罗云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罗云比丘。亲从佛生。法之上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谓罗云比丘是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
 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每日禅学佛语中的恢复视力的奇穴

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法保护眼睛,控制近视度数增长:
一、近距离用眼时间不宜过长,每隔40--50分钟就应该稍微休息3一5分钟,向远处眺望一会减缓视力疲劳。
二、读书写字,玩电脑,保持正确姿势,桌椅高低要合适,眼与读物之间应保持在33厘米左右的距离。
三、五谷杂粮、荤素搭配,多吃青菜水果,不要偏食。食物中缺乏维生素容易发生夜盲症和干眼病,食物中缺乏微量元素铬和钙,容易患近视。
四、看书写字时,光线应适度,不宜过强或过暗,光线应从左前方射来,以免手的阴影防碍视线。光线要柔和,如为白炽灯,应在25~40W之间,不建议在太阳光下看书。因为光线强弱对瞳孔扩张有直接影响,过强的光线会增加眼睛调节强度,加重眼睛劳动强度,时间长了反而容易造成近视。一般桌面台灯以40瓦以下为宜。
五、避免边走路边看书或在行走的车厢里看书。因为车厢在震动,身体在摇动,眼睛和书本距离无法固定,眼镜的负担就会加重。经常如此就很可能得近视眼。
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当眼球追随目标时,睫状肌不断地放松与收缩,以及眼外肌的协同作用,可以提高眼的血液灌注量,促进眼部新陈代谢,从而减轻眼疲劳。而且身体素质的好坏与儿童近视眼的发生也有密切关联。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的孩子容易得近视眼。
七、坚持做正确的眼保健操。通过按摩眼睛四周的穴位以增强眼眶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消除眼内的过渡充血,达到解除眼疲劳的目的,有利于青少年假性近视的防治,是青少年眼部自我保健的好方法。
八、少吃糖果和高糖食品。食糖过多,会使血液中产生大量酸性物质,酸与肌体内的食盐,特别是钙相结合,造成了血钙减少,这就会影响眼球壁的坚韧性,使眼轴易于伸长,助长了近视发生和发展。
九、定期到眼科医院检查视力,发现减退应及时矫正,防止近视加深。
十、少吃甜食。因为糖在体内代谢时需要大量维生素B1,如果糖分摄取过多,维生素B1就显得不足了。维生素B1缺乏会使视神经生长发育受影响,而导致视力的减退。过多地摄取糖分也会降低体内钙质,使眼球弹力减弱,助长近视眼的发生发展。

6、佛教佛法

教,只是一种信仰,要不特别沉迷一种教,信它,直至终老。要不,只是偶尔涉及,吸其精华处领悟,疑其糟粕处摒弃。人会死,不必害怕,就像万事万物都有个规律一样,不可避免的。你若是领悟了教的真义,无非就是把生活中认为痛苦的事变成快乐,而太快乐的事不可太贪欲就行了。总之来说,活着,就是苦,死了,谁也不知道了。自己想通透了,啥教也不用学。

7、佛经的色是什么

^色,梵语ru^pa,巴利语同。ru^pa系自 ru^p(造形)之动词语根变化而来,故含有‘有形状’之意。又谓 ru^pa是由 ru^(坏)之动词语根转变而来,有变坏、变化之意。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玆就广狭二义分述之:
(一)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即五蕴中之色蕴,五位中之色法(与心法相对)。乃质碍(占有一定空间),且会变坏者。经论中对于色有诸种分法,据俱舍论卷一载,色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无表色等十一种。唯识宗分色为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等十一种。其中,法处所摄色是意识之对境,包括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等。
于此诸色法中,又可依其一一法之性而归纳成下列数种分类:
(1)内色(五根)与外色(五境)。
(2)细色(无表色,或指色界之色)与粗色(由极微所成之色,或指欲界之色)。
(3) 定果色(由定所生之色)与业果色(由业所造之色)。
(4)可见有对色(指狭义之色,即色境)、不可见有对色(指声、香、味、触、五根)与不可见无对色(指无表色)等三种。[杂阿含经卷一、卷十三、北本大般涅盘经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阅‘五根’1137、‘五境’1171、‘色蕴’2549、‘法处所摄色’3389)
(二)眼根所取之境。对于声、香等而言,色乃专指眼根所识别之对象,如青、黄等质碍之境。五境之一,六境之一,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又作色境、色处、色界。据瑜伽师地论卷一载,色大别有三种:(一)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二)显色,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等十二种。
(三) 表色,凡吾人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显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盖此皆于五根、五境等色蕴中,特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识身足论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十三、卷七十五、顺正理论卷一、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俱舍论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有宗七十五法记卷一](参阅‘表色’3513、‘形色’3788、‘显色’6922)
解释
(术语)变坏之义,变碍之义,质碍之义。变坏者辅变破坏也,变碍者变坏质碍也,质碍者有形质而互为障碍也。是从五根境等之极微而成。又色者示现之义,诸色法中独取五境中之色尘而名为色者,以彼有质碍与示现两义,色之义胜故也。俱舍论一曰:‘由变坏故,(中略)变碍故,名为色。’同八曰:‘或示现义。’大乘义章二曰:‘质碍名色。’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夸克的色
在量子色动力学中,夸克除了具有“味”的特性外,还具有三种“色”的特性,分别是红、绿和蓝。这里“色”并非指夸克真的具有颜色,而是借“色”这一词形象地比喻夸克本身的一种物理属性。量子色动力学认为,一般物质是没有“色”的,组成重子的三种夸克的“颜色”分别为红、绿和蓝,因此叠加在一起就成了无色的。因此计入6种味和3种色的属性,共有18种夸克,另有它们对应的18种反夸克。

8、小动物死时放啥佛经操度它!

找个风水好的地方埋了吧 记住它陪伴你的美好时光 别太伤心了 这样它也能得到安息

9、做生意用什么佛经

净空法师---商人经商,他弘法利生,他在那里行菩萨道,这是菩萨商人——他那个公司行号是他的道场,他的一些员工是他的同参道友,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他所有这些顾客是他弘法的对象,我们一般人不知道这些。

1 现在这个世间人,绝大多数的人都钻在钱眼里面去了,迷了,念念都在求发财,求怎么赚钱。没有钱财的时候没有贪心,不贪财;有了钱,贪心就起来。

2 不是有钱就有福报,有了钱麻烦大了——心里头不安,患得患失,又怕钱贬值,又怕钱丢掉。钱愈多,贪心就愈重;贪心愈重,迷得愈深,造的业也愈重,将来果报在三途。

3 所以真正修行人,决定不积财,为什么?因为有了钱,心天天念着钱,道心就没有了——心里面“阿弥陀佛”就没有了。

4 觉悟的人不存钱,有钱就做好事。觉悟的人钱不存在银行,存在哪里?存在法界里面,存在一切众生里面,他得大自在。

5 现在 大家普遍向钱看,满脑袋都是想怎么去赚钱,钱能够赚得到吗?钱要能赚得到,跟诸位说,我就不学佛了,我就专门去学赚钱去了。赚不到!为什么赚不到?命里头没有。

6 人家发大财,做大生意、大买卖,我这个命里头没有财,他把买卖生意统统给我了,我做不到一个月就倒闭了。什么原因?命里头没有,这个要懂得。

7,富贵是在命,命里面有财,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财,想什么方法都想不来。你去偷,偷来的还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头没有,你去偷,还没有偷到手,就被警察抓去了!所以连偷得来的、抢得来的,都是命里有的,你说冤不冤枉?

8 你不偷不抢,就是迟两天来;偷、抢,是早两天得到,都是命里有的。古人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这两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说得非常深刻。

9 学佛的人不是不能经商,学佛的人经商的很多,《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就有不少菩萨是经商的,你看看他们那些榜样,他们怎么个经商法?经商是手段,弘法是事业。

10 商人经商,他弘法利生,他在那里行菩萨道,这是菩萨商人——他那个公司行号是他的道场,他的一些员工是他的同参道友,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他所有这些顾客是他弘法的对象,我们一般人不知道这些。

11 所以道场不一定是寺庙,公司行号一样是道场。出家人是和尚,那个公司里头董事长、老板也是和尚,没有两样,那就叫大业——那个事业真大,利益一切众生,做一个典型,做一个榜样给大家看,在这个行业里面做一个典范。

12 经商,重视的是利润,菩萨商人重不重视利润?重视,但是分享利润就不一样。世间人这个利润是自己独享,纵然员工要享受一部分,那是少部分。菩萨商人,这个利润不是跟自己员工一同共享,是跟所有一切众生共享,跟社会共享,跟这个世界大众来共享,这个了不起。

13 那我们要问,这个商人发不发财?这个商人一定发大财。这财怎么发的?布施多。诸位晓得,这个发财的原因是财布施。他能够把财布施给他的员工,布施给社会,布施给一切众生,这个因大,所以他的果就大。

14 因清净,果报也清净。果报清净什么?赚大钱。不伤脑筋,没有那么多繁杂的事情,清净自在,这财源就来了,这才叫真正福报,叫清净福报。要苦苦地去想,怎么样去操心、去操劳,这个钱就赚得好辛苦,那不是真正的福报。

15 真实的福报,赚钱赚得非常快乐,一点不操心,这就看你怎么个种因法。佛菩萨教给我们,要种大因,得大的果报,这才是大事业。

16 在一切布施里面,最殊胜、最圆满的无过于布施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里面,又无过于究竟了义的佛法。什么叫究竟了义?众生得到这个法门,这一生必定成佛,必定了生死出三界,这个法就叫究竟了义的佛法。

17 现代的社会,把人文、伦理、德行的教育完全疏忽掉了,我们大家接受的是西方功利主义的教育,所以世道衰微、人情淡薄,不但对外人,就是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也非常淡薄。

18 现在这个道义完全没有了,子女对父母孝顺是看看父母还有不少遗产,这不能不孝顺一下;如果父母没有遗产,儿女理都不理他。所以现在这个社会完全颠倒,确实逐渐接近于崩溃的边缘。

19 我们今天看看现前的社会,父子之道失掉了,夫妇之道没有了,兄弟之道没有了。现在的兄弟姐妹,谁也不顾谁,为了争遗产还上法庭,所表现的是冤家对头,哪里是亲兄弟、亲姐妹?

20 即使在我们佛门同修当中,有些人虽然学佛了,名利还没有放下,兄弟姐妹还为了遗产上法庭,六亲不认,只认得钱。实际上,钱这个东西很可怕,他没有真正认识;如果他真正认识,他就不争,他就放下了。

21 我们现前这个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去问一问,他们在想什么?想钱、想色,想五欲六尘的享受。钱,旁边是两把刀;色,色字头上也是一把刀,中国古圣先贤创造文字,确实这个文字是智慧的符号。

22 现在在地球上的人,你问他,他最爱的是什么,最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一个就是财富,一个就是色,念念不忘的是这个。财跟色不晓得害死了多少人,害得他们永远不能够脱离三途,可是有几个人觉悟?谁觉悟?佛觉悟。

23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财跟色他有,他舍掉了;地位,他不出家,他继承他父亲做国王,权跟位他都有,他也舍弃了。

24 别人拼命去争,还争不到;他到手了,他为什么放弃?为什么不要?这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等你想通了,你才晓得,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讲,不是一世,生生世世来讲,有害而无利。

25 谚语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由此可知,财不是好东西。只有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明了事实真相的人,他才不受其害,彻底放下。

26 自己命里头有财,那是前世修的因,这一世得的果报。命里有财,不自己享受,让社会一切苦难众生共同享受,这个财是真的、是实的。如果有财,只自己享受,不顾别人,这个财是假的、是虚的,为什么?你短短十几年、二三十年,享尽就没有了,所以是假的、是虚的。

27 你要把财让一切众生共享,自己不享,你这个财是真的、是实的,为什么?往后生生世世你的财用永远不缺乏,生生世世倍倍增长,愈施愈多,愈多愈施。

28 不是说多了自己享受,自己还是不享受,为什么?一享受就出毛病。你听到我刚才讲的话吗?一享受就出毛病——你想吃得好一点,把身体搞坏了;妻妾多一点,那更要命!

10、什么佛经能快速平静欲望

修到一定程度,一句佛号既可摄心,

一般情况,出学的人,《地藏菩萨本愿经》

不学佛的,听个鬼故事就能作到,

与佛经保健操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