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河南保健品诈骗老人

河南保健品诈骗老人

发布时间:2020-06-19 07:54:25

1、现在的保健品传销专门骗老年人,有没有什么

碗福保健品,宣传太夸张,欺骗老年人,一种保健品能治百病,把老年人忽悠的无眯三道,就是一句话套老年人钱。

2、天三奇的药品真的可以治疗癌症嘛?

不可能

重庆北碚区破获一保健品诈骗案 专骗老人
3月底,按公安部统一部署,各地警方同时收网,抓获嫌疑人40名,捣毁制售窝点28处,查获各类假冒伪劣保健品650万多粒(支)、假冒包装材料约50万份,总涉案金额达1.07亿元。摘要:
3月底,按公安部统一部署,各地警方同时收网,抓获嫌疑人40名,捣毁制售窝点28处,查获各类假冒伪劣保健品650万多粒(支)、假冒包装材料约50万份,总涉案金额达1.07亿元。
在重庆地区,有8名疑犯落网,捣毁仓库3个,捣毁售假窝点9个,缴获13种4类假冒伪劣保健品,合计85万多粒、粉末3420袋、口服液1640支,另有仪器167盒。
李某某团伙主要针对中老年人,以“上课”洗脑,对中老年患者鼓吹,在重庆地区的涉案金额达2千多万。
去年11月,重庆市公安局打假总队发现重要线索:北碚人李某某,以虚假的“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公益楷模、公益诚信人物”等身份,在云南、四川、重庆北碚、永川、渝中等地宣讲,推销“经多年潜心研究、疗效极佳、包治百病的含有硒保健品”。
这些假冒保健品的外包装是安徽某药业有限公司授权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保健品时所使用的包装,但其中“药粒”并非该药业公司生产。
警方深入调查发现,厦门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系制售假冒保健品的幕后黑手。该公司张某某从河南、浙江等地购买药片、药丸等原材料,在厦门设立制假窝点,雇佣工人进行加工包装,药品通过李某等多个经销商将假冒产品卖向全国多地。
相关资讯:假冒保健品进价53.5元卖价1290元 “绿康软胶囊”涉案两千万元被查
在今天召开的打击保健食品“四非”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介绍了几起已查处案件,其中假药“绿康软胶囊”进价只有53.5元,却以1290元的高价卖给消费者,利润高达24倍。
颜江瑛说,一些不法企业以食品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号、消杀产品批准文号等假冒保健食品,不顾消费者健康安全,一味谋求高额暴利。比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公安部门联合查处的假冒伪劣“绿康软胶囊”案件,购进价为53.5元/盒的假冒保健食品,竟然以2盒2980元的价格卖给了老年人,涉案总金额高达2000余万元;去年破获的伪造、盗用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假冒液体钙、蜂胶等保健食品案件,初步统计涉案金额约600余万元。
据颜江瑛介绍,还有一些企业虚假夸大产品功效,擅自增加保健功能,扩大适用人群,误导消费者。比如,陕西仁康药业有限公司的保健食品“萃能牌蓝荷茶”,其批准的保健功能为“减肥”,广告却宣称“脂肪肝、糖尿病、脑血栓等病喝茶就好;100%实现安全无副作用的保障”等。

天三奇是骗子

求采纳,谢谢

3、为何越来越多的老人被保健品骗?

现在老人防备意识薄弱,钱很容易就被骗走了,平常理财经验不足,骗来老人买保健品就更容易了,越来越多的老人被骗买保健品了

老年人相对来说文化水平较低、掌握的社会信息不够、以及老年人自身智力的退化,一些人正是利用这些从事针对老年人的违法犯罪活动,而老年人也很容易被骗。这一方面需要媒自体加大宣传,让老年人知道这些骗人的伎俩;民政、社区等机构也要多派志愿者深入老年人中,普及知识,防止老年人上当受骗;同时,相关部门更要加大打击力度,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老人初衷只是想让自己更健康,自己少受罪,子女少受累,但知却事与愿违。人到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功能逐渐下降,各种慢性病找上身来,尤其在看到周围老友一个个离道世后,害怕疾病与死亡的心理也与日俱增。于是,“花钱买健康”便成为许多老年人的共识。

4、保健品骗老人如何举报

采用欺骗的手段让老人购买保健品是违法的,老人如果受骗可以由子女陪同依据受骗的不同情形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物价部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等地投诉,也可以根据《侵权责任法》的来规定提起民事诉讼。情节严重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如果符合刑法中关于诈骗罪的情节,公安机关会立案侦查。根据2010年7月1日实施的《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自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对于已经被工商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查获的不法分子,老年人除了可以追回自己的损失外,也可以向法院知提起民事诉讼,就购买假冒伪劣的保健品造成的其他损失提出赔偿;对于已经交由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受害人也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保障自身的权益。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道;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5、如何举报骗老人的保健品

采用欺骗的手段让老人购买保健品是违法的,老人如果受骗可以由子女陪同依据受骗的不同情形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物价部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等地投诉,也可以根据《侵zd权责任法》的规定提起民事诉讼。情节严重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如果符合刑法中关于诈骗罪的情节,公安机关会立案侦查。根据2010年7月1日实施的《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回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对于已经被工商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查获的不法分子,老年人除了可以追回自己的损失外,也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就购买假冒伪劣的保健品造成的其他损失提出赔偿;对于已经交由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受害人也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保障自身的权益。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答;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6、23万老人买保健品被骗99.5亿,为什么老人信骗子,不信儿女?

2016年,邦家公司顾问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当记者专访张某问:“为什么专门去针对中老年人呢?”

张某的回答是:“第一个,老年人呢,思想上我感觉还是很单纯,只要你的资质证照,各种荣誉奖状都很齐全,他们很容易信。第二个就是,老年人可能生活都比较空虚,而这些工作人员都比较热情,再组织一些活动,对他(老年人)可能构成了一些吸引。”


骗子为何要骗老人,无非是因为人老犯晕,容易轻信陌生人。很多人都纳闷,年轻时那么精神的一个人,一老怎么就糊涂了,跟个孩子似的?这里面有生理原因,也不排除孤独心理疾患。人老了,交际圈子越来越小,那些轻信陌生人的老人,恐怕身边已没有多少能说话的熟人了。他们孤单,想与人交往,可要么不敢,要么被人嫌弃。于是乎,甜嘴蜜舌的骗子就钻空子了,因为老人太想听那些“高兴话”了。如果有个人像亲人一般地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不会这般被轻易攻破的。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许多上当受骗的老人,并非孤陋寡闻,没见过世面,很多堪称人情练达的长者、世事洞明的智者,他们为何也上当?多半老人心态使然,与眼界、见识没有多大关系。一是深层焦虑:疾病与死亡。一生哲学比不上半个小时痛苦,当焦虑灼伤自信、恐惧冲毁理性,决策便会偏离正常思维,要不然皇帝英明神武如李世民也一样受骗;一是空巢焦虑:空寂与茫然。盯上老人的保健品推销员大打“感情牌”,有老人形容,“比自己的儿子女儿还要亲”。话说到这份上,老人岂能不上当?


骗子们就是利用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来行骗,这些需求的广泛性,为骗子行骗提供了条件。以健康为诱饵,以亲情为诱饵,以发财为诱饵,老年人除了因年老体衰而造成的反应迟钝外,有的人盲目追求健康或迷信高额投资回报,是他们被“套牢”的重要因素。再加上网络时代,各种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而老年群体中,触网的人相对较少。不是他们不明白,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对于网络时代的种种骗局缺乏认识,更容易受骗上当。

说到原委,谁都知道,老人寂寞,需要社交、慰藉,正是子女缺位,才让骗子上位。独生子女时代,孩子本来就少,一个孩子应付几位老人,加上职场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哪怕子女明了老人有情感需求,有时未免有心无力。说多了都是泪,老人不容易,孩子也不容易。



提高老年人防骗和维权意识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净化社会环境,加大打击违法犯罪力度,从根本上取缔诈骗行为。这样才能消除老人上当受骗的根源。

7、老人被忽悠买保健品是否属于消费欺诈?

属于。

根据《广告法》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中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等。违者,工商部门将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移交司法机关。

这是商家不断通过“洗脑式”宣传,向老年消费者推销保健品等各种商品,误导老人一步步掉入消费陷阱。

当前老年人消费有两大特点:老年人已经成为养生、保健品以及理疗仪、按摩器等保健器械的主要消费群体;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有能力有需求,但同时也面临着鉴别能力有限,容易上当受骗。

(7)河南保健品诈骗老人扩展资料

注意

1、警惕以“免费”为噱头的推销陷阱。

一些经营者现场推销商品,夸大宣传功效,谎称能治疾病,哄抬商品价格,高价出售,使不少老年消费者因此蒙受了经济损失。老年人应提防消费欺诈和虚假宣传。

2、正确认识和理性选购保健食品,切勿以保健品替代药品进行疾病治疗。

消费者在购买时要看清保健食品的特定标识,如“卫食健字号”或“国食健字号”的批准文号和标有“保健食品”的字样。

3、坚持品质消费,按需消费。

消费者在选购养生保健品、保健器械等此类产品时,要到证照齐全、信誉度好的商场、超市、连锁店或网店选购。根据自己或家人的身体体质状况,按实际需要选购最适合的产品。

8、保健品骗老人能报警吗

采用欺骗的手段让老人购买保健品是违法的,老人如果受骗可以由子女陪同依据受骗的不同情形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物价部门、食品药品监zd督部门等地投诉,也可以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提起民事诉讼。情节严重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如果符合刑法中关于诈骗罪的情节,公安机关会立案侦查。根据2010年7月1日实施的《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明专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对于已经被工商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查获的不法分子,老年人除了可以追回自己的损失外,也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就购买假冒伪劣的保健品造成的其他损失提出赔偿;对于已经交由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受害人也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保障自身的权益。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属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9、发现保健品诈骗老人该向哪个部门投诉

315

10、23万老人买保健品被骗99.5亿,为什么说“你根本劝不了一个相信骗子的老人”?

民智的开化和法律的普及需要时间和成本,在全民懂法知法守法实现之前,企图走蒙骗这条捷径致富的人会一直存在,被骗的人也会一直存在。

特别是老年群体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只要是有心人就可以知悉。骗子放出长线,老年群体就成了赶不走的上钩鱼,前赴后继、乐在其中。

总结一下他们的套路。

首先,他们卖的不是药品,而是保健品。这种东西绝对没有宣传中那种于生死线上挽救生命的奇效,甚至可能只是廉价饮品,但也绝对不会造成身体上的明显不适或者伤害。

其次,利用从众心理来号召广大老年消费者砸钱消费。要么找个托讲述保健品的效果,要么让已经上当受骗的老人拉更多的人下水,造成一种很多人都在用的假象。

还有就是找一些看上去很靠谱的人做担保、做代言,比如现役军人,P图明星,增强品牌的权威性,消除老人们的顾虑。

而最高级的,是比老人的子女还尽责,照顾老人的起居,帮行动不便的老人疏通下水道,换灯泡,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直到他们掏出自己的养老钱。

诈骗集团深知老年人年纪渐长对生病遭罪、对晚年的不确定性和对死亡的恐惧,也了解老年人形影相吊无人倾诉的寂寞,更熟知老人爱贪图小便宜的心理。

所以他们设置的活动通常包括消遣时间、普及健康知识、分发免费礼品等项目,桩桩件件击中老年人的刚需,等着老人们愿者上钩。

在一个个诈骗案中,骗子总是奸计得逞,并不是他们的骗术有多高明,而是他们善于打感情牌,切实给予老人们耐心和温暖。想要有效地劝阻,让老人放下对骗子的依赖,最好的方式,就是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放下对父母长辈自以为是的高级经验和认知。

央视有一则戳泪的公益广告,讲的是一位母亲,一生都在等待。儿子啊,等你长大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等你毕业工作了,妈妈就享福了;等你结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从盛年到迟暮,从青春貌美到白发苍苍,她一直在等,却始终没有等到所谓的享福。儿子一直向前奔跑,和母亲相处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哪怕只是从学习和工作的间隙里,抽一点点时间坐下来好好陪陪她,有耐心地听跟她说说话。

为人子女,最大的悲哀也许就是,你根本劝不了一个相信骗子的老人,你给父母的温暖和耐心,还不如一个骗子。爱,从来都经不起等待。

与河南保健品诈骗老人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