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高血压日的介绍
2、高血压病有什么健康教育计划?如何评价
哈哈!你也太懒了吧,这也求人啊?找本资料照着念就行啦!下面介绍给你,供你参考吧:
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与效果评价
1、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的意义和内容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高血压治疗率和达标率,有利于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利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2。1 健康教育
对正常人群,易患高血压的人群和高血压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高血压防治知识的教育,主要内容:
① 正常人群:了解高血压,建议每年测量一次血压。
② 易患人群:干预有关危险因素(如肥胖、高盐饮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等),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③ 高血压人群:认清高血压危害,坚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坚持规范化药物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
2.2 非药物疗法
长期坚持非药物疗法。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必须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才能全面控制高血压及有关危险因素。要做到合理饮食,限制脂肪摄入量,戒烟,限酒(男性饮白酒每天不超过1两),限盐(每人每天5克食盐),适当运动,保持好心情,避免长期过度精神紧张。
2.3 规范化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使用合适的降压药。利尿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arb及小剂量复方制剂均可作为初始和维持治疗药。坚持长期治疗,平稳控制血压。不可随意停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提倡自测血压。
2.4 规范化管理
把高血压从人群中检出来,进行危险评估。按低、中、高危
3、简述健康促进的五大活动领悟
一、简述健康促进的五大领域。
(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问题涉及到很多部门,不仅要求卫生部门制定相应政策,也包括非卫生部门实行健康促进政策;
(2)创造支持性环境:创造安全、满意、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支持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3)加强社区行动:充分发动社区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挖掘社区资源,解决社区的健康问题;
(4)发展个人技能:提高人们的卫生保健知识和能力;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强调个人、社会团体、卫生人员与部门、其他机构、政府等共同分担健康责任,建立有助于健康的卫生保健系统。
二、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
基于健康促进的概念和活动领域,可以将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分为倡导、赋权、协调和社会动员,其中倡导、赋权、协调是《渥太华宣言》明确指出健康促进三大基本策略,而社会动员则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开展致力于改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的过程中提出的健康促进策略。
(1)倡导:主要强调的是针对政策决策者运用倡导的策略,促进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出台。
(2)赋权:开展社区及人群的能力建设,使其具备维护健康的意识、掌握科学的知识和可行的技术,激发社区和个人的潜能,最终使社区、每个家庭和个人具备承担起各自的健康责任的能力,并能付之于行动。
(3)协调:健康促进涉及政府、各部门、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社区、个人,使各方面力量有效发挥作用,并能互相支持、配合,需要运用协调策略,关注到各自的利益与行动,形成促进健康的强大联盟和社会支持体系,努力实现维护和增进全社会健康的共同目标。
(4)社会动员:社会动员策略主要的对象是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社区以及个人,有效的社会动员需要以远大的目标感召人们,以各方利益得到最大满足与妥协来打动人们,促使各方积极行动,产生切实的成效。
三、简述“五因素传播模式”的内容。
健康传播的“五因素传播模式”是拉斯韦尔提出的,该模式通过对五个问题的回答,描述了传播的基本结构和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这五个问题是: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模式及其五大研究领域是
传播者控制研究,信息内容研究,媒介媒介研究,受传者受众研究,效果效果研究
四、简述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
传播者因素:传播者是健康传播的主体,通常是健康教育工作者,在传播过程中是信息的发出者,还是健康信息的把关人。传播者是否能发挥好把关人作用,保障信息的科学性、针对性、通俗性、适用性等,直接影响健康传播效果。此外,有威信、权威感和自身形象良好的传播者也更容易得到受传者的认可和接纳,进而其传播的信息也容易被接受和相信。
信息因素:信息符合目标人群(受传者)需要、具有科学性,对受传者的健康有益,就容易得到受传者的接受。而信息服从传播目的,表达形式适宜,也有助于受传者理解和运用健康信息。
媒介渠道因素:运用的媒介和传播渠道能够为受传者接触到,及具有可及性,是使信息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选择适合于信息并为受传者所接受的媒介,是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基础。多种渠道的组合使用往往能取长补短,提高传播效果
受传者:受传者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受传者的一般心理表现为求真、求新、求短、求近、求情厌教,从而形成接受信息时的选择性,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此外,受传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其对健康信息选择性的重要因素。
健康传播活动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会影响传播效果,如自然环境中的活动地点、场所距离等,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习俗、社会规范等也可以促使实现良好传播效果或使传播效果削弱。
五、简述“知、信、行模式”及其基本思想。
知识—信念与态度—行为
知识是健康信念形成、转变态度,并形成健康行为的基础;信念是产生行为的动力,行为是健康教育的目标。知、信、行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没有必然性,要使人群在接受卫生保健知识的基础上产生信念和行为的转变仍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认真设计和执行。
六、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分析母乳喂养时“自我效能”的作用。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判断,即是否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成功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自我效能高的人,更有可能采纳促进健康的行为。
在采纳母乳喂养行为中,母亲的自我效能是其实施该行为与否的重要因素,如果母亲具有决策能力;有自己安排工作时间的便利条件,或有能力促使家人和单位对自己实施母乳喂养给予方便;相信自己可以进行母乳喂养,则说明该母亲自我效能较高,更有可能进行母乳喂养。反之,则会影响这一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的实现。
一、简述健康教育干预策略的内涵、并说明其在社区高血压防治健康促进项目中的运用。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策略是实现项目目标的方针、战略,在一定高度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每一项具体干预活动指导思想。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包括教育策略、政策策略和环境策略三方面。
在社区高血压防治健康促进项目中,可以运用的教育策略有信息交流策略(如讲座、咨询、电视公益广告、小册子、折页等)、技能培训策略(如讲座、演示与模拟训练、示范操作等),以及组织方法策略(如社区运动)
政策策略包括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文化氛围等,例如建立30岁以上患者首诊测血压制度,可以及早发现高血压患者,有益于做到社区高血压的三级预防保健。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在社区高血压预防和控制项目中,建立人群运动场所、制定等。
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具体目标的含义、应回答的问题、及三个类型。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具体目标指是为实现总体目标设计的、具体的、两化的指
标,在表述中应可以回答谁、实现什么变化、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种变化、在什么范围内
实现这种变化和变化程度如何五个问题。根据变化内容,可以将具体目标分为:
(1)教育目标:其变化内容为健康教育的最直接和近期的结果,如知识的变化、信念的改变、态度的改变等
(2)行为目标:改变内容是健康相关行为,即通过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预期在健康相关行为上发生的改变
(3)健康目标:执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后人群健康状况的改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健康目标的选择取决于项目计划的性质、持续时间等。
三、试比较不设对照组的自身前后比较和非等同比较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不设对照组的自身前后比较:设计与操作相对简单,能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当项目周期比较长时,时间因素的影响较大;适宜于评价短周期项目,同时需注重对影响评价因素的控制。
非等同比较组设计方案:通过设立对照组可以有效消除一些混杂因素的影响,但当对照组选择不恰当时,会产生选择偏倚,对照组无法发挥必要的作用;非等同比较组设计方案的实用性较广,但应注重对照组与干预组的可比性。
四、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
为了确定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后目标人群的改变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项目的干预,要特别注意防止混杂因素对项目产出的影响。常见的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有五个方面。
(一)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又称为历史因素,指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执行或评价期间发生的重大的、可能对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产生影响的因素,如与健康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出台、重大生活条件的改变、自然灾害等。
(二)测试或观察因素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对项目实施情况、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健康状况等进行观察和测量。
(三)回归因素
回归因素指的是由于偶然因素,个别被测试对象的某特征水平过高或过低,在以后又回复到实际水平的现象。
(四)选择因素
设立对照组的目的在于克服时问因素、测量因素、回归因素等对项目效果的影响。
(五)失访
失访指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执行或评价过程中,目标人群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被干预或评价。
一、自我导向学习法的优势和特点。
自我导向学习非常符合成人终身学习的特性。虽然成人的生理机能逐渐退化,智力开始衰退,但学习能力没有下降,生活经验非常丰富,而且由于警觉到衰老而日益重视健康。在小团体式的学习活动中,参加者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在互动的过程中,可以激发每个人的学习潜能,并增强自信。
自我导向学习具有以下特点:①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只是促进者;②学习应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上;③成人是自我导向学习的个体;④学习者应参与需求评估、目标制定和结果评价;⑤应以问题为中心。
二、专题小组讨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1)样本量小,花费较少,但可获得丰富且深入的资料;(2)信息来源于多人,可以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3)讨论还可以激发出参与者思维,暴露事先无法预知的线索,从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4)主持人有机会澄清一些容易被参与者误解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误报和隐瞒信息;(5)原始资料可以生动地表达调查对象的观点态度。
局限性:由于小组成员不是由概率抽样得到的,结果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代表性、不能外推;调查质量甚至调查结果能否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水平和技巧;小组的环境有时可能抑制讨论,比如被少数人垄断,其他调查对象可能附和他人而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此外,资料的收集过程和对结果的分析容易带有主观性
三、医院健康促进包含的内容。
医院健康促进包含的内容有:
1.建立医院健康促进组织网络
2.制定健康促进政策与规划
3.创造有利健康的医院环境
4.加强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培训
(1)对专职健康教育人员的业务培训;(2)对全体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
5.改善医院职工的健康水平
6.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四、列出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的防护措施。
(一)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生物危害 主要指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接触各种感染性液体也是主要的感染途径。
2.化学危害 主要来自抗肿瘤药物、消毒制剂和经常接触的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3.物理危害 可分为运动功能性损伤和物理刺激。
4.心理社会危害 临床护士每天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状态,遇有急重症及抢救时更明显,倒班护士生活缺乏规律,护士在工作中站立、行走、处理重物,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身体局部症状和不同程度的疲惫感。
(二)职业防护措施
1.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
2.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3.应对暴力事件
五、患者教育程序与护理程序的关系。
需求评估 诊断 计划 干预 评价
护理程序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了解患者的需求 明确存在问题,作出护理诊断 制定护理目标,提出护理计划 执行护理计划 评价护理服务结果是否达到计划目标
患者教育程序
教育需求及学习心理评估 教育诊断是护理诊断的组成部分 学习目标是护理目标的子目标 教育干预可能和其他护理干预一起实施 评价学习效果
一、举例说明在社区开展糖尿病预防控制健康促进项目的意义。
(1)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越来越成为当前威胁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之一,其危险因素与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这些行为多发生在家庭和社区中。
(2)开展社区糖尿病预防控制项目,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社区的有利条件,如社区的环境条件资源、社区政策、社区活动等,有助于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善。
(3)依托社区这个场所,也便于开展针对社区人群的各项健康教育活动,如合理膳食、糖尿病患者食物选择与制作等,并取得良好效果。
(4)开展社区糖尿病预防控制项目,可以有效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集疾病预防和现有病人治疗为一体,从整体上减少糖尿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提高社区人群生活质量。
二、体力活动干预原则。
体力活动干预原则有:
1、运动训练前常规体格检查
2、运动有关信息收集
(1)运动史
(2)体质
(3)兴趣
(4)运动禁忌证
(5)运动环境
(6)运动指导
3、运动量的选择
4、运动内容选择
5、运动进度
6、意外情况和不适的预防及处理
三、对肥胖症和伴有并发症患者的针对性干预。
主要是预防其体重进一步增长,最好使其体重降低,并对已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疾病管理,如自我体重监测,制定减轻体重的目标,以及指导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肥胖可能进一步加重疾病危险性的认识,并努力提高患者的信心。
四、列出成瘾性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2)社会心理因素
(3)文化因素
(4)传播媒介因素
(5)团体效应
(6)家庭影响
五、hiv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及其他途径。
hiv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及其他途径
hiv主要通过3种途径传播:①血液传播:输人被污染的血、血制品;移植了hiv感染者的器官、接受了含有hiv的精液(人工授精);与hiv感染者共用注射用具(如静脉吸毒);以及使用被hiv污染后未经彻底消毒的医疗器械、理发工具、文身
4、如何开展高血压的社区健康教育
How to process Health Ecation about Hypertension in Community
Key words:Hypertension; Disease; Community; Health ecation; Nursing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并发症、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因此,在社区中开展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可大大提高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知晓率和控制率,促使高血压患者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改善心理状态,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论如何加强的防治高血压病的社区健康教育。
1 健康教育体系
目前,高血压病在我国,尤其是城市流行的特点仍是“三高” 、“三低”,即:发病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和死亡率高,检出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1]。因此,社区防治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就要求社区健康教育首先要从构建防范体系入手,打好健康教育的基础。
1.1 落实机构, 培训人员,明确责任
高血压病的社区健康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社区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落实具体人员,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责任,社区要与医院建立双向配合,双向转诊制度。人员包括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志愿者,人员是社区健康教育的实施骨干,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要通过举办高血压防治业务知识学习班和研讨会,使专业人员能不断更新知识,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
1.2 加强检测,掌握第一手资料
要制定和落实社区35岁以上人员血压首诊检测制度,通过初步的血压检测,区分出不同的宣教对象,发现血压高于正常值的要在标准条件下统一规范再次进入测量,发现异常的建卡追踪,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
1.3 健全防治档案,建立科学化管理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居民健康查体的基础上,建好健康档案,并进行计算机存档、分析、处理,实行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对高血压患者按楼牌号分块管理,建立健全高血压患者(包括患高血压病后并发相关疾病的)人群、高危人群和社区全人群的健康档案,全部资料统一进微机,不断筛检高血压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高危人群并无绝对标准,多根据项目要求而定。凡具有下列一项危险因素者,均可列为高危人群,并应作为筛检重点对象:父母双方或一方有高血压病史者;体重指数≥25 kg/m2或超重肥胖者[体重≥1.1×身高(cm)-105者];摄盐量≥10 g/d者;善饮高度白酒者(每次60°以上白酒≥100 ml,且饮酒>4次/周);血压值偏高:SBP 17.33 kPa~18.53 kPa和/或DBP 11.33 kPa~11.87 kPa者;吸烟量>20支/d,超过1 a者;经常接触噪声、紧张度高、情绪不稳定者;连续口服避孕药物1 a以上者;少运动者。对前6项的高危人群应作重点健康教育对象。
2 健康教育内容
社区中开展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要区分对象、讲求实效,否则是事倍功半,难以持久坚持,因此,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选择都必须有的放矢,不能强求一律。
2.1 高血压患者的宣教重点
对高血压患者是的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除讲解高血压相关病理知识、危害性外,主要是进行治疗、护理与保健指导,包括以下内容。
2.1.1 饮食指导
减少食盐的摄人量,每日食盐摄入量<5 g为宜;保证合理的膳食,增加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蛋、豆制品,增加钾、钙的摄入,多吃维生素含量较高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如芹菜、卷心菜、西红柿、苹果、西瓜等;保持脂肪酸良好的比例,少吃动物脂肪,以植物油烹调为主;饮食易消化且保证足够的营养,以少食多餐为宜,禁食辛辣食物;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二便通畅,以防止因用力排便产生的不良后果;有效控制食量,减肥控制体重,最有效方法是节制饮食,减少每天摄人的总热量;戒烟,因烟中含有尼古丁,能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限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可使血压升高。
2.1.2 用药指导
总体原则要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注意观察降压的各种不良作用,当血压降低后不可马上停药,应减到维持量(最小有效量),并坚持长期服用。同时用药因人而宜,根据病情适时适量调整,具体而言,指导早期轻度高血压患者先使用镇静药提高睡眠质量,解除情绪紧张和烦躁,多可使血压降低。在使用降压药时,应从单一的小剂量开始,一般常用北京降压0号、复方降压片等。经一段时间治疗后,再根据血压水平适当以减剂量,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中、重度高血压多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肾等脏器功能受损,应指导其选择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也可适当联合应用利尿剂,并根据血压变化适当增减剂量。若患者经济条件许可时,可选用长效制剂,以提高患者依从性,达到平稳降压的目的。并教育患者坚持长期服药。对血压较高者,血压应逐步降低,避免药物使血压骤降引起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发生不良反应。教会患者自己测量血压,以便及时了解血压控制情况,做到适当增减药物。
2.1.3 运动指导
研究表明,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具有巩固药物降压效果的作用[2],要积极向患者宣传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达到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的目的。指导患者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跑步、登山、游泳等,要循序渐进,开始1次/d,0.5 h/次,以后逐步增加,按运动前后脉搏变化及自我感觉来调整运动量,运动时心率一般控制在102次/min~126次/min或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运动前的50%为宜。
2.1.4 生活习性指导
心理因素、个人因素和环境压力常使患者采取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后者与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高有关。因此,帮助人们正确对待环境压力对控制血压的重要性,要让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稳定情绪,培养宽容的态度,不轻易发火,宽以待人,保持良好心态,切忌生气暴怒、焦虑忧郁和悲观恐惧。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要有规律,科学安排时间,保证充足睡眠,注意劳逸结合,量力而行,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2.2 高危人群的宣教重点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除遗传原因外更重要的还来源于对人们健康有害的生活空间环境(如污染)和社会环境(主要是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过度饮酒、暴饮暴食、脂肪和盐摄入过多、缺少运动和精神压力过大等等)。因此,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重在矫正不良行为习惯,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加强教育,采用有效的监督、控制,开展行为干预,如:控烟、限盐、平衡膳食、适度运动等。改变不良生活环境,减少和避免的高血压患病风险。同时要求他们进一步做好血脂、血清胆固醇、体重指数等方面的筛查和监测。
2.3 大众化健康教育
对全社区人员的健康教育重在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患于未然;可宣讲一些高血压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并发症及治疗等内容,同时指出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的目的。
3 健康教育的方式
如前所述,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方式选择上同样要区分对象、讲求实效,要坚持面对面的个体化指导和利用媒体广泛宣传相结合,知识普及与防护技能、指导相结合,形式多样化、方式创新化与持久性和连续性相结合。
3.1 群体教育
将高危人群和高血压患者共同集中在一起,采用讲课和座谈会的方式进行教育,1次/周,1 h/次。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相关因素、危险因素、诱发因素、疗效和预后。
3.2 个体教育
每例高血压患者均接受1次/月以上的个别教育。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坚持规律服药,不要随意减量和停药,血压要经常检查,按病情的需要及时调整药物,注意高血压对心脑肾的影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3 随机性教育
根据患者不同阶段不同的健康问题及时指导,应针对患者情况讲解疾病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疾病。对老年患者,要指导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自我心理平衡,自我创造良好的心境[3]。
3.4 社区宣传画,书面教育
形式要多样化,如在社区内制作宣传栏、黑板报,编写有关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小册子发放给居民,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集中讲课接受咨询,相互交流。
3.5 影像宣传及电话咨询
可在小区广播、影视频道或局域网播放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的影像节目,向重点对象赠送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VCD,以增强宣传的形象化,此外,可开设高血压防治咨询电话,及时解答疑虑,发现患者康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以纠正和正确指导。
5、高血压该吃些什么,才能降下来?
可能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是很好,尤其是生活规律性不好造成的。 控制血压是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进行工作。你学习一点高血压全面知识,就会对控制血压的方法有一个全面了解, 我的博客有83篇文章供你参考。 高血压发病的主要是长期饮食结构不合理,用餐营养不均衡,活动锻炼不经常,上班休息不规律,造成了身体系统的正常应激反应,血压就上来了。问题在于人们对高血压知识不懂,对预防高血压的方法不多。 你的情况就是这个问题,晚上休息也不正常,加班时间多的原因。 控制血压是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进行控制,只注意用药不可以,加上饮食也不全面,还有运动锻炼、心态调整、生活禁忌、保健常识、健康理念等等。多学习一点高血压知识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原发性高血压就是找不到发病原因,所以,需要终生用药物控制血压,那样一生要用多少药?副作用要多大?对人体的损害又是多大?都不敢想像。所以,在用药物的同时,做好系统预防工作尤其重要。 因为引发高血压的主要原因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好造成的,我们应该先从改变自己的习惯开始,这方面坚持越好,恢复的效果越明显,更可以大大地减少用药剂量对人体的损害。 最好用六味黄酮茶。 在百度上搜索看一下“六味黄酮茶” 按照顺序要做的工作应该是: http://www.goto9981.net/Index.htm 一是改变自己以前不良的习惯。 二是加强食疗工作,调整饮食也重要。 三是考虑茶疗方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效果很好,对多数患者有用。 四是加强中药保健,做好身体的调理和修复系统协调。 五是一定要对症选择,因为引发高血压的因素很多,人们的个体差异性也很大,一定要困人而异。 具体方法很多,请自己亲自了解,对症选择。 有很多的高血压患者或者患者的亲人到我的网站上来,开口就问我,什么降血压的药物最好,我给他们的回答说是药物都是好药,但是,效果是因人而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因为引发高血压的因素很多,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性也很大,对别人好的药物,对你有可能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二是有的高血压药物对患者是很有效果,因为患者身体的某一器官有缺陷,用这类药物对他来说是禁忌的,所以,有好效果的药物对某一类患者也不是好药。三是有的高血压药物很好,效果也明显,但购买、服用不方便,可能会造成断续用药问题,好药不是好方案的情况,应该不能列为好药。 还有的高血压患者上来就问我该怎么办?让他改变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问题,他们认为没有什么必要,认为效果不大。在每个有实际生活中,如果我们发现火炉上的水烧热的过热了,,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关掉火源,再加上凉水。而在我们治疗高血压时,我们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几乎没有先“关火源”的,而是在壶水都都加满了,都已经溢出来了,还在不停地加凉水(加大用药剂量),就是不关火源(不改变习惯)。最后药物毒副作用对身体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大大和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了有限的生命。 我们每天的食物其实都是药物的一种,都有一定的治疗或者保健的作用,只是我们把定义为食物而已,只要我们合理配用,有的对于控制血压会有很好的作用。控制血压是系统工程,要综合治理进行协调作用。我给别人的回答你参考一下:知道发病的大概原因,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原因和方法如下:看完后你就基本了解了高血压。 第一个发病原因: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人们有钱了,生活提高了,但是健康知识学习没有跟上经济生活的提高速度,人们的健康意识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所以,人们不会生活了,应该可以预防的疾病都暴发出来了,不该发病的疾病越来越多了,人们应有的健康水平下降了。都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合理、不科学、不理智的原因,真正得到了“病从口入”的结果。 第二个发病原因:社会大环境影响太大,文化意识影响太深,人们的心理状态影响太偏。中国人有的时候是:钱可以不要,命也可以不要,但是面子不能不要,这个问题影响太大了。比如:喝酒多少不是以公斤而定,而是以身体适应情况而定的,有的人喝一斤多可能没有什么问题,而有的人喝二两就是多了,酒文化文具店 有的人有了病态心理。“别人不吐酒,说明自己照顾不周”。“自己不吐酒,说明不真诚”。都不知道是为了谁而生活?不知道是为了什么生活了。 第三是治愈概率:因为引发高血压的因素很多,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性也很大,所以,你现在只是可能而已,高血压患者中有95%是找不到发病原因的,所以是原发性的患者,这些患者是不可能治愈的,只有大约5%的患者是可以找到发病原因的继发性的高血压,有可能治愈,所以,能治愈的患者不到5%。 第四是个体差异性:另外在用药方面,同一种降血压药物,对甲患者效果可能很好,而对乙患者就可能没有作用,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有的人了解的知识我点,控制得会好一点,有的能治愈的患者由于高血压知识缺乏,也可能得不到康复。如果不改变对身体伤害的习惯问题,身体就会对不起你,用药物也是不会好好工作的。 第五是习惯问题:一般有了高血压不能急,急也没有作用,还会有反作用,要很好地控制血压,先应该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开始,为什么别人没有高血压我们自己患病了?有的人说高血压疾病是有遗传因素的,这是肯定的回答,那为什么有的人有遗传因素的人一生没有发病,而有的人没有遗传因素的人已经又发病了,这是为什么?还有,为什么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都有遗传因素存在,而有的人终生就没有发病呢?主要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问题。可能是我们的习惯不是很好,那都是习惯惹得祸,你说呢?朋友! 第六是方法问题:控制血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各方法进行控制,我们过去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可能不适合自己的身体情况,所以,引发了高血压,现在我们在用药的同时,必须对我们的习惯进行相应的调整,经过综合多各方法后,效果会很好的。 第七是控制血压药物副作用问题:高血压是具有患病率高,病程长,危害性大的特点,其治疗主要是依靠患者长期自我调理和用药,抗高血压药物种类繁多,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患者常感到茫然,并存在许多认识和治疗误区。科学选择,合理用药,最大限度减少用药剂量,达到降低用药副作用的问题。用食疗、茶疗、保健、锻炼等方法,综合控制,以减少用药剂量。也就是说这些方法直至多大的作用,那边就会相应减少多大的药物副的侵害。 第八是血压压差小,低压高(舒张压高)的问题:如果一定要找发病原因,这一簇的患者一般都是个人习惯因素造成的,生活没有规律性,饮食没有科学性,工作没有时间性,休息没有正常性,娱乐没有合理性。这些人控制血压只要调整习惯问题,就会有好的效果。
6、高血压预防保健知识
7、高血压问题解答
避免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油腻食物、加强体育锻炼
中医方法:
1、青葙子30g水煎服
2、醋泡花生十日后 早空腹、晚、睡前服用各十粒
3、新鲜枸杞子泡蜂蜜2周后早中晚三次各15粒(连同蜂蜜、槐花蜜最佳)
8、请问关于心血管疾病保健方面的知识有些什么呢?
心血管疾病
28.1 前言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它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其中有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与营养因素关系密切,合理的膳食已成为防治这些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些问题,首先简略地介绍有关心血管营养学的一些基本概况。
28.1.1 历史和现状
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同人类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远古时代,人们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他们所摄取的都是未经加工的天然食物,营养成分相对平衡。随着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环境(包括饮食)的改变,营养不平衡的现象逐渐发生。少数人可能出现营养过剩,而更多的人则处于营养缺乏的状态。这两种极端,加上其他因素,均可导致各种不同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根据历史资料,古罗马的贵族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其膳食成分与现今西方国家十分接近,已记录这些人中有心绞痛和突然死亡发生。在埃及贵族的干尸中也发现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我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宫室女尸,经现代病理学证实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的病理变化。尽管如此,本病在古代究竟仍属少数。
到了近代,尤其是西方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根据晚近资料,美国平均每人每日摄入的脂肪在100g以上,而且主要为动物脂肪,食物胆固醇为400~700mg,平均560mg,粗粮的摄入很少,而精糖的消耗量却很高(100g以上)。此外,酒精和食盐的消耗量也很大。总热量摄入过多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失调可能是造成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Bajusz在指出西方人饮食变化及其带来的危害时,曾引用一句俗语“人们正在用自己的牙齿挖掘自己的坟墓。”这种情况已引起心脏病学家、营养学家、公众及社会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世界上有十六个关于“饮食脂肪与冠心病”的专家委员会纷纷提出一系列的膳食改革措施。美国国会于1977年提出“饮食脂肪方针”(dietary goal),倡导人们进食更多的谷物,以使复杂的糖摄入量,由原来仅占总热量的28%增加到48%,脂肪的摄入由总热量的40%降至30%,并适当控制动物脂肪与植物渍的比例,增加蔬菜和瓜果,限制胆固醇、蔗糖和盐的摄入。
当前世界饮食改革的内容,实际上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已充分得到体现。它指出,人们的合理膳食应该是“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这种观点为仅正确地阐明人类膳食中必需具备的各种营养素,而且辩证地指出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即养、益、助、充)。它奠定我们民族优良的膳食特点,对保障人民健康、预防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这种正确的观点,在历代许多食疗专著中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发展。如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一书中对控制膳食的重要性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便一般流行中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酪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令太和,以臻遐龄……人之可畏者,饪席饮食之间,而不知之为戒,过也。“这段论述,对今日防治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和冠心病,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和延年益寿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古代医学对营养与健康和疾病(包括心血管病)的认识和贡献,来源于人民丰富的实践,同时也指导着人民的实践。正因为这样,它才具有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不可比拟的、广泛而深刻的群众基础。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早就利用各种食物来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其中不少由于世代相传,已成为风俗习惯。然而,另一些国家情况却大不相同。例如,Dock在《营养与心血管疾病》一书中写道:“在2千多年前,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时代,尽管医师劝导人们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来预防和控制疾病,但绝大多数病人宁可吃药或忍受疼痛,而不愿意采取饮食措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知道素食可延年。近代科学证明,素食中的许多成分,例如素油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香菇、木耳则既能降脂,又能改善血液凝固状态,它们对预防高脂血症和冠心病均有好处。
综观历史和现状,不难看出营养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28.1.2 营养与心血管重量和病量的关系
(1)营养对心血管系统的重要性 在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营养是重要的能量来源:任何机械功都需要能量,心脏担负着极其繁重而复杂的任务,因此,它必须将食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正常心肌细胞自血液中摄取的营养物质,最主要的是游离脂肪酸(FFA)(约占67%),其次是葡萄糖和乳酸(各占17%左右),此外还有氨基酸、酮体和丙酮酸等。若按体重计,则正常人心脏每天约需18g脂肪酸、11g葡萄糖、10g乳酸和0.6g丙酮酸。可见其摄取的营养物质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心肌细胞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调节。其中最主要的是营养物质在血中的绝对浓度。浓度越高,则摄取的数量越大。例如,空腹时,血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低下,脂肪组织释放大量的FFA,造成其在血中的浓度增高。因此,空腹时心肌细胞对FFA的摄取和利用也显著增高。相反地,餐后血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增高,而FFA的含量则降低,故心肌主要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另方面,当剧烈运动时,血中乳酸含量显著增高,此时它便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可见,正常心肌细胞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然而,在病理情况下,例如,急性心肌梗塞时,缺血心肌细胞对营养物质的适应能力则显著减弱。此时,FFA对它是有害的物质,而葡萄糖则成为它良好的底物。因此,在急性心肌梗塞时,滴注葡萄糖和极化液(葡萄糖加胰岛素和钾)是有好处的。
和心肌组织一样,动脉壁也需要不断地从血液中获得各种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糖脂肪和胆固醇等。其中胆固醇(包括部分甘油三酯和磷脂)以脂蛋白形式(主要是LDL)进入动脉壁后,便通过细胞表面受体途径进入细胞内,作为细胞的结构成分加以利用。这可能也是食物胆固醇被清除的途径之一。
②营养素参予心血管系统中若干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心肌的舒缩除了需要一定的能量外,还需要某些金属离子,如钾、钠、钙等的参予。此外,食物中的一些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还是心肌组织和动脉壁代谢中若干重要酶系统的辅基。
(2)营养缺乏或过剩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营养缺乏或过剩均可使心血管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遭受破坏,从而导致心血管疾患。
营养不良,例如,由于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脚气性心脏疾病,早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一些动物实验表明,膳食中钾、镁、氯缺乏,可增加心肌细胞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从而诱发原发性坏死性心肌病。我国局部地区发生的克山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心肌病,可能与膳食中某些微量元素,例如硒、镁、钼等缺乏有关。镁缺乏可引起心电图异常,促进心肌选择性发生钙化,诱发致死性心肌痉挛和快速心率失常。维生素B6和C缺乏可影响动脉壁结构的完整性。食物纤维缺少与心血管病、糖尿病和肿瘤发病率的增高密切相关。
营养过剩对心血管系统所造成的危害较之营养缺乏更为严重和普遍。总热量、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和精炼蔗糖等摄入过剩易于诱发肥胖、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已如上述。钠盐摄入过多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有关。除此之外,近年来还发现某些特殊的食物成分,例如,过量的芥酸(22碳-烯酸)可引起动物心肌损害。个别植物油中尚含有某些毒性物质可抑制动脉壁中胆固醇酯水解酶的活力,因而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所有这些进展,为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了解心血管病的发病原理以及开展防治提供有利的基础。
一般常识:了解所患疾病的有关保健及治疗常识,明确所患疾病的名称、种类
、分级、分期等有关情况,掌握急性发作时的急救方法、 注意事项等。
饮食:心血管系统疾病主张低盐、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多吃新鲜蔬菜, 合
并糖尿病者应严格糖尿病饮食。人们喜欢食用的酱菜、咸海产品等,含盐量高,应
限制或禁止食用。
工作与生活安排:急重症好转出院后,根据年龄、体力、疾病具体情况妥善安
排体育运动及日常生活,避免过度脑力紧张及体力活动,保证足够睡眠休息时间,
劳逸结合,有利于神经和血液循环功能,提高运动耐量,肥胖者可减轻体重。但心
绞痛、 急性心肌梗塞、重症高血压、心律失常等未控制者应限制活动。
血压监测:心血管疾病血压监测十分重要,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更应重视,至少
每周测量一次。要注意血压的昼夜及生理性变化规律,尽量定时定人测量,学会正
确的测量方法及测量结果的判断,并做好血压及相应病情变化记录。
戒烟、酒:嗜烟、酗酒是常见不良嗜好,它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
力衰竭等疾病,尤其与猝死性冠心病密切相关,戒除后发病危险性明显减小。
心理保健:心血管病多为慢性疾患,病程较长,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对生活质
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要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乐观主义人生观,切忌焦躁、紧张、悲
观,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决心与信心。
坚持按医嘱服药:大多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需长期坚
持服药,出院后治疗是疾病整个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血
压控制正常后,仍要坚持用药治疗,突然停药会导致停药综合征,可使病情恶化,
是十分危险的。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服用质量不可靠的药物,尽量到
正规药店和正规医院信誉较高的医疗单位购药。
定期复诊: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定期复诊非常重要,医生将依据您的病情对用药
的剂量和种类给予相应的调整。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用药比较复杂,专业性很强,
因此,建议您最好到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和具有心血管病专科门诊的医院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