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眼保健操各个部位的名称是?(最好还有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02af270100fwum.html
图解抄上传不百了!度
2、跪求 多维视觉眼保健操 的全部图解!
多维视觉训练 新法眼保健操
近日,旅美科学家、著名眼科专家黄维克教授在杭州指出,视力是“脑、眼、光”三维构成的,近视完全可以靠视觉训练来解决。“多维视觉训练矫正近视”在浙江杭州萧山区试点成功。杭州市卫生局表示,该方法将在全市推开。 近视不仅是眼睛的问题
人们总喜欢将视力和眼睛联系在一起,对此黄教授很不解。
“大家都知道,星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为何晚上看得见,白天却看不见呢?”他说,这显然不是眼睛白天出问题了,而是与大脑和光的反射有关。
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形成视力疲劳,大脑为适应近看清晰的需要,会反应性地调节眼轴变长,从而形成近视,“近视不仅是眼睛问题,还是脑、眼、光三者共同的问题”。
1600多名学生训练后87%近视得到控制
浙江是国内近视发生率最高省份,杭州萧山区是全省近视“重灾区”,高中生近视率高达80%。
黄教授通过多年对近视矫正的研究,吸取国际先进的理念,创立了全新的多维视觉训练近视矫正方法,并被杭州市萧山区科技局、卫生局、教育局联合立项,成为学生健康项目。
项目组对萧山20家中小学的1600多名近视学生进行训练,经过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测试,87%的学生近视度数得到稳定控制,47%的学生近视度数得到明显下降,有的甚至恢复到正常水平。
它比眼保健操更有效
“它比眼保健操更有效。”我国著名眼科专家乔晓望教授指出,眼保健操只是对眼睛的局部训练,而“多维视觉训练”是对脑、眼、光的训练。
黄教授指出,训练吸收了儿童心理学、健康教育学、行为学、临床眼科学、视觉医学、眼科屈光学和中医学等多学科的科学原理,刺激视网膜细胞、调动大脑认识的潜能,调整视力的定位能力,最终发挥人体视觉潜能恢复视力。
经杭州市科技局专家组评审,该成果在近视防治和视觉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杭州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考虑在杭州其他城区推广。
三种训练方法很快改善近视
这种训练方法有100多个方式,要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
黄教授透露了3种训练方法,感兴趣的市民可尝试一下,对近视恢复有益处:
一、头部不动,眼睛动,用余光来“画”横8字;或者眼睛盯住一个点,头部“画”圆(600度以下近视适用)。
二、双眼紧盯一根手指,手指放眼睛中央远近移动。
三、用一只眼睛看东西。
“一有时间就做训练,做到眼睛疲劳为止,很快近视会改善。”黄教授信心十足地说。
参考资料:www.39.net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IPdageR6iQ/
这里有视屏
3、新版眼保健操怎样做?要详细的
“为革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保健操,开始…………”随着音乐响起,端正地坐好,闭上眼睛,按摩眼周穴位——对于1972年版的眼保健操,大家都非常熟悉。该眼保健操共分四节,具体动作分别包括揉天应穴、挤按睛明穴、揉四白穴和按太阳穴轮刮眼眶。基本的动作手法有揉、按、挤、刮等。
2008年新版眼保健操则是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对旧版眼保健操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和增加,比如取消了“挤按睛明穴”,增加了“按压头部督脉穴”和“按揉耳垂眼穴及脚趾抓地”,并将“按揉太阳穴及轮刮眼眶”改为“按揉太阳穴刮上眼眶”等。
其中,取消了“挤按睛明穴”是因为这个穴位距眼球太近,中小学生课间做眼保健操,双手的卫生很难保证,手上的细菌容易污染眼睛。增加的“脚趾抓地”动作,则不仅使学生全身得到放松,而且新颖的方式也使学生们感到“很有意思”。
比效果:保护视力要与时俱进
眼保健操是通过按摩有治疗作用的穴位,起到通经活络、改善眼部血液循环,以达到保护视力、防治近视的作用。它所采用的穴位都是针灸学上常见的穴位,正确地按摩这些部位的确能够起到让眼部的肌肉放松,防止视疲劳,保护视力的作用,对治疗假性近视也是有好处的。
不可否认,1972年版眼保健操对中小学生预防近视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时代不同了,青少年的体质发生了一些改变,导致近视的原因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比如肥胖、过食甜食、偏食,学习负担加重等都是造成现在青少年近视的原因。因此,中医专家表示,对旧版眼保健操进行修改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年5月至7月,北京市疾控中心对3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新版眼保健操的试用追踪和效果评估。通过新、老眼保健操操作前后,学生的视力、脑力工作能力指数、眼血流速度等指标变化的比较,评估认为,新版眼保健操对改善学生视力、缓解眼部疲劳效果明显,各项指标优于旧版眼保健操。
2008年新版眼保健操
第一节:按揉耳垂眼穴及脚趾抓地。通过对头部、脚趾等局部穴位的刺激,增加全身血液循环、疏通全身经络,使孩子全身气血畅通,从而达到调节眼部的目的。
第二节:按揉太阳穴,刮上眼眶。“按揉太阳穴”部分保持不变的基础上,从原先的“轮刮眼眶”改成了“刮上眼眶”。
第三节:按揉四白穴。该章节动作与1972年版眼保健操基本保持一致。
第四节:按揉风池穴。风池穴位置在后脑勺下方颈窝的两侧,由颈窝往外约两个拇指的左右即是。注意穴位不需移动,按揉面不要太大。
第五节:按压头部督脉穴。督脉穴是从面部人中穴到脊椎,考虑操作方便,该节只按揉从前额到脑后发髻处的一段。
1972年版眼保健操
第一节:揉天应穴。闭目静坐,以左右手大拇指按左右眉头下面的上眼眶角处。其他四指散开,弯曲如弓形,支持在前额上,每旋转一圈为一拍。
第二节:挤按睛明穴。一肘支撑在桌面上,以右或左手拇指与食指末端分别按两侧的睛明穴,先向下按,后向上挤,一按一挤为一拍。
第三节:揉四白穴。当两眼平视前方时,四白穴在瞳孔下一寸处的颧骨弓凹陷中。操作方法:先以左右食指与中指并拢,放在靠近鼻翼两侧,大拇指支撑在下腭骨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在面颊中央按揉。
第四节:按太阳穴轮刮眼眶。太阳穴在眉梢延长线与外眼角延长线交点附近,骨面凹陷处。操作方法是双肘支撑在桌面上,拳起四指,以左右大拇指罗纹面按住太阳穴,以左右食指第二节内侧面轮刮眼眶上下一圈,上侧从眉头开始,到眉梢为止,下面从内眼角起至外眼角止,先上后下,轮刮上下一圈。注意穴位不需移动,按揉面不要太大。
4、眼保健操正确做法(带图最佳)
眼保健操是根据祖国医学推拿、经络理论,结合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按摩法。它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的目的。实践表明,眼保健操同用眼卫生相结合,可以控制近视眼的新发病例,起到保护视力、防治近视的作用。
眼保健操必须经常操练,做到动作准确,并持之以恒。 一般每天可做二次,上下午各一次。 眼保健操经过简化有以下四节。
第一节探天应穴(攒竹下三分):以左右大拇指罗纹面接左右眉头下面的上眶角处。其他四指散开弯曲如弓状,支在前额上,按探面不要大。
第二节挤按睛明穴:以左手或右手大拇指按鼻根部,先向下按、然后向上挤。
第三节按揉四白穴:先以左右食指与中指并拢,放在靠近鼻翼两侧,大拇指支撑在下腭骨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在面颊中央按揉。注意穴位不需移动,按揉面不要太大。
第四节接太阳穴、轮刮眼眶(太阳、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骱、承泣等):拳起四指,以左右大拇指罗纹面按住太阳穴,以左右食指第二节内侧面轮刮眼眶上下一圈,上侧从眉头开始,到眉梢为止,下面从内眼角起至外眼角止,先上后下,轮刮上下一圈。
最后,祝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小松博客原创整理.转载请注明★
5、新版眼保健操没个动作要按几次,和按揉的准确的位置
2008年新版眼保健操
第一节:按揉耳垂眼穴及脚趾抓地。通过对头部、脚趾等局部穴位的刺激,增加全身血液循环、疏通全身经络,使孩子全身气血畅通,从而达到调节眼部的目的。
第二zd节:按揉太阳穴,刮上眼眶。“按揉太阳穴”部分保持不变的基础上,从原先的“轮刮眼眶”专改成了“刮上眼眶”。
第三节:按揉四白穴。该章节动作与1972年版眼保健操基本保持一致。
第四节:按揉风池穴。风池穴位置在后脑勺下方颈属窝的两侧,由颈窝往外约两个拇指的左右即是。注意穴位不需移动,按揉面不要太大。
第五节:按压头部督脉穴。督脉穴是从面部人中穴到脊椎,考虑操作方便,该节只按揉从前额到脑后发髻处的一段。
6、图解眼保健操的几个穴位分别是什么?
传统的眼保健操分别是:揉攒竹穴、挤按睛明穴、揉四白穴、按太阳穴,轮刮眼框。
1、揉天应穴是以左右大拇指罗纹面接左右眉头下面的上眶角处。其他四指散开弯曲如弓状,支在前额上,按揉面不要大。
2、挤按睛明穴是以左手或右手大拇指按鼻根部,先向下按、然后向上挤。
3、揉四白穴。先以左右食指与中指并拢,放在靠近鼻翼两侧,大拇指支撑在下腭骨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在面颊中央按揉。注意穴位不需移动,按揉面不要太大。
4、按太阳穴,轮刮眼框。拳起四指,以左右大拇指罗纹面按住太阳穴,以左右食指第二节内侧面轮刮眼眶上下一圈,上侧从眉头开始,到眉梢为止,下面从内眼角起至外眼角止,先上后下,轮刮上下一圈。
眼保健操是一种眼睛的保健体操,主要是通过按摩眼部穴位,达到提高人们的眼睛视力,调整眼及头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肌肉,改善眼的疲劳的目的。研究表明,眼保健操是根据中国古代的医学推拿、经络理论,结合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按摩法。它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
(6)新版眼保健操示意图扩展资料:
长时间用眼过度,使眼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就成了近视眼。眼保健操是针对造成近视眼的原理,运用医学中的推拿、穴位按摩等方法, 综合而成的预防近视眼的措施。眼保健操的穴位按摩,就是起到排除障碍的作用,使经络疏通,属于物理疗法。这种微弱的穴位按摩刺激,可以通过神经的反射,加强整体组织的新陈代谢,改善和增进血液循环,消除和调节眼部紧张, 恢复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而起到预防近视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