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进行自我心理保健的基本要求包括哪些?
自我保健的话题很宽泛,也要分年龄段,比如中学生的自我保健,基本的要求包括对自我的情绪控制、自知自省能力,善于平衡自己的心态。还要在实践中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处理的能力。还包括如何理智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学会释放,正确处理宣泄的方法和步骤,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那么作为成人来说呢,除了上述的要求,还应该更进一步提升自己,学会生活,学会保有平稳而良好心态,并且适时地锻炼自己的身心能够适合所处的环境,学会调节气氛,以宽容、和谐的胸怀和幽默潇洒的风格迎接人生的考验。
2、如何做好自我保健
1.每天早晚梳头,按摩面部5分钟。
2.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3.每晚热水泡脚,按摩脚心20分钟。
4.每天做颈部、腰部运动1~2次,每次5分钟,动作要慢。
5.每天做叩齿、提肛、深呼吸运动2次,每次5分钟。
6.每年做1次全面体检,必要时对重点器官定期检查。
7.定期做自我检查,一般每月1次。
心理疗法是缓解亚健康的关键
心理上的原因常成为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心理治疗成为亚健康治疗的关键。亚健康状态通过自我身心调节是完全可以恢复的。
心理平衡是保健最主要而且最重要的措施,其作用超过一切保健作用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就是抓住了走出亚健康的金钥匙。自古以来,健康老人都一样,每一个老人都心胸开阔、性格随和、勤快爽直、心地善良,甚至像一个“老顽童”,没有一个健康老人脾气暴躁,心胸狭窄,爱钻牛角尖。
要做到心理平衡,应该“以动养静”,学习、工作时专心致志,工作、学习之余,寄情于一技、一艺、一诗、一画、一花、一草,兴趣盎然,凝神定志。
要做到心理平衡,应该保持心情舒畅。民间谚语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636f70797a6431333330343231一愁,白了头”,“生气催人老,笑笑变年少”。要做到心理平衡,应该多想一些高兴的事,不要在过去“想不开”的思想圈子里打转转,应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这样你会豁然开朗。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要做到心理平衡,就要学会宽容。
要做到心理平衡,就要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人不可贪心,贪心必有祸行。不能瞎攀比,人比人气死人,事比事生怄气。
要做到心理平衡,应该有一份孝心。孝敬父母,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做到心理平衡,就要有仁爱之心。对世界充满爱心,对他人充满关心。
3、女性怎样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其生活的海洋是浩渺无垠,色彩斑斓。有时百令人愉悦欢快,振奋不已,有时却使人烦恼苦闷,难以自拔,有时又会让人恋恋不舍,恰静陶醉,真可谓酸、甜、苦、辣应有尽有。然而,要想很好地驾驭生活,成为自己命运的度主宰者,就必须具有良好而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来自于日常的心理保健与修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自我心理保健与修养,从而为自己构建一个健康的心理世界呢?
修身养心,练体练性;不能无欲,但要无私,命在性中,才在德中,净化心灵,身心同健。
活到老,学到老,进取不问分老和少;积极处世解矛盾,竞争奋斗得荣耀。
与人和,与人善,诚待人,宽人过,开朗宽容好处多。
他人犯我我不气,一旦生气中他计,气出病来身无力,气出病来实可惧,及时反省可弥补,答心平气和则益体。
不要烦、莫要恼,烦恼多易衰老;人间事物难得全,计较得失添烦恼。
得失恩怨不计较,谦让克制是美德,知足则常乐,和谐就幸福。
人不快活痛苦多,乐观回豁达疾自消,心胸窄小杂症扰,快乐永远伴随你,修心养性塑个性,防病治病健身心。
人的一生坎坷多,难防祸福难测风,嫉恨报复存疑心,思绪不宁自煎熬。
博学多才充自身,正直友善得答人心,为人处事明哲理,善解烦恼免伤身。
4、如何进行自我心理保健
缓解压力的方法:回家后先大声吼 2 分钟要将心里的怨气发泄出来;再坐在沙发上静静地听轻音乐 15 分钟,过后就会觉得心里舒服多了。或者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向家人或好朋友倾诉,也能得到解脱。希望通过心理调节,你能正确对待类似情况,使自己身心愉快。
平时应该多听音乐,让优美的乐曲来化解精神的疲惫。轻快、舒畅的音乐不仅能给人美的熏陶和抄享受,而且还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松。开怀大笑是消除精神压力的最佳方法,就忘掉忧虑,笑口常开。还应该有意识的放慢生活节奏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即使做错了事,也不要责备自已,这有利于人的心理平衡,同时也有助于舒缓人的精神压力。勇敢地面对现实,不要害伯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不能正确处理事务。
要广交朋友,经常找朋友聊天,推心置腹的交流或倾述不但可增强人们的友谊和信任,更能使你精神舒畅,烦恼尽消。
相信自己一定能减轻压力,振作精神,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就能以良好的心态,增进友情,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5、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心理保健
不攀比,认清现实,化逆境为动力,多泡泡图书馆,接触社会。
6、如何将自我心理保健技术应用到实际当中?
首先你要理解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简单说: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包括我们自己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也是对于正常和异常心理行为判断了解的科学。我们学习心理学,首先是对自身心理状态的了解和认识,是对自己思维、情感、情绪、行为的了解,继而对他人的思维、情感、情绪、行为进行科学的了解,进而完善自己健康的心理过程,另外通过所学心理学的知识可以随时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保障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平衡和心理健康。另外学习心理学是为了对他人的思、言、行为做出正确的理解与判断做出我们恰当的反映。
心理学的学科是包罗万象的,心理学从它的发生发展上进行研究,就构成了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从个体的心理发展上研究,就构成了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研究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就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的神经机制就构成了生理心理学;把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如:服务于人类健康就构成了医学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于教育:就构成了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心理测量,工程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额等分支。
简单说:我们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就是完善自己的人格,并且能助人自助的帮助他人,以使我们和他人都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保障我们和他人的心理健康不受损害,学习心理学知识,并不是为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去洞悉他人心理,而是为了使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至于“怎样将心理学运用到实际当中”?其实就是用健康的心理学标准模式去时刻调整平衡自己动态的心理状态,以保障自己的心理状态最大的平衡,并且在自己平衡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尽可能的帮助他人保持心理状态的最佳,以适应社会生活。
7、心理医生不也是人嘛,他们如何做好自我心理保健,而不受负面的影响?
一个人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心理医生这份职业,您应当向往美好的事物,因为你肩负的是帮助他人走出误区的职业,说白了就是帮助他人找寻幸福(这"幸福"是广义的).你应当相信自己你比别人多的就是能够自我调节
8、请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维护心理健康。
我对大学生心里健康的认识
前面自己补充些 下面就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简谈一下本人的理解: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以上是本人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解,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9、教师如何进行心理保健?
从本质上讲,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教师需要满足来自学生、同事、学生家长以及校方管理者很广泛的要求,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完成工作任务,有许多工作需要占用他们的业余时间,他们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而自己学生的成败又会使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情绪波动。但教师的职业却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身心状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个性,要求教师把不健康的情绪、不良的个性和不当的行为消除在与学生交往之外,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注意自我心理保健,下面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几点建议:(一)获取支持
教师这一职业注定了教师整天与未成年人、准成年人在一起,而与其他的成年人相对隔离。但是只有在共同的工作中才可以得到相互鼓盛和相互理解,只有相互扶持,职业的压力才会消于无形,因此教师应当构建一个温暖的人际关系网,以期在关键的时候得到来自亲朋、同事的强有力的支持,从而渡过难关。当然谋求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的帮助,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二)改善自我
由于职业的关系,每一个教师恐怕不乏心理学知识,但重要的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出来。我们应该改善自己个性中不太完善的地方,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认知模式,学习一些放松技巧,以期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三)与学生一起成长
成长是我们每个人毕生的课题,当我们全身心投入我们的工作,并能从中领悟到教师工作的真谛和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欠缺些什么,我们就会超然得多。这样,当我们面对一群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命时,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成就感、喜悦感就会油然而生,我们才会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在年轻的生命成长的同时让自己的生命之树更加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