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中医保健文章

中医保健文章

发布时间:2020-06-15 08:27:55

1、中医保健知识

此乃五脏也,按照五行学说,当然是相生相克的关系。
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2、如何自学中医保健知识?

如果只是想保健,这最简单,就是饮食均衡,睡眠充足,乐观知足。适当锻炼,注意清洁。凡事有问题出现的,都是违反了上述原则。如果想学中医知识,只需要购买一本中医基础的教材就可以了。

3、求关于 养生 的文章,字数尽量多,越多越好

冬季养生,中医名词。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精神调养冬季养生要领 :重在防寒健肾 炖补养生展开
冬季,是指我国农历10、11、12 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 个节气。冬季,天寒地冷,万物凋零,一派萧条零落的景象,对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防寒保暖。冬季养生仅防寒保暖就可以了吗?冬季养生应特别注意什么?如何过一个健康温暖的冬季?下面围绕这几个问题来探讨一下冬季养生。
养生特点
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剧上升。所以冬季养生要注意防寒。
冬季,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易导致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疾病。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肾的养护。
养生方法
冬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而保证肾气旺的关键就是防止严寒气候的侵袭。
饮食调养
原则
冬季饮食应遵循“秋冬养阴”、“养肾防寒”、“元忧平阳”的原则,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
[养肾为先]
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 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温食忌硬]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入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地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有损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增苦少咸]
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起居调摄
[睡眠调节]
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睡觉时不要贪暖而蒙头睡。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变得混浊不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
[冬保三暖]
头暖
头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头部肌肉会紧张,易引起头痛、感冒,甚至会造成胃肠不适等。

背暖
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的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凉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促发各种不适。
脚暖
一旦脚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后果是病毒、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使人感冒。

冬季气温与人体温度相差很大,因此不舒适感较其他季节更加显著。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不仅影响着健康,还给出行带来了潜在的危险。一个理想的环境对防寒、养生是十分必要的。
[温度湿度要适宜]
冬天,外界寒冷,室内外温差较大,室内一般保持16℃~20℃较适合,以18℃为最理想。若室温过高,会令人感到闷热或干热而头昏脑胀,萎靡不振。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口干舌燥、眼睛干涩,久而久之,会打破人体的生理平衡,造成疾病。尤其是在北方,室温过高特别容易引起外感风寒。而室内温度过低,则会大大消耗人体的热能,令人感到寒冷;身体虚弱者会引起寒颤;胃肠虚弱者会引起腹胀、胃肠痛,甚至引起关节炎病等。
至于室内的湿度,也要适宜,一般以30%~70%为宜。室内湿度过高,人体散热就比较困难,令人憋闷难耐,时间长会引起湿度症、关节炎病等。室内湿度过低,空气干燥,人就会感到口干舌燥,呼吸道干涩难受。同时,冬季,依然应保持勤开窗的习惯,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有害病菌在室内的停留。
[汗蒸,瑜伽,桑拿]
随着生活水平日益的提高,现代人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养生逐渐成为人们口中常讨论的话题。但是冬天温度较低,体内有害物质很难排出体外,再加之身上穿着厚重的衣服,使人更加不想运动。以下几种时下新兴的也是最流行的冬季养生.
汗蒸馆人是通过超强远红外线、生物光波的作用,能让人体的细胞产生共振,加速血液循环,从形态上是一种静态运动,通过其对人体组织的作用,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改善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使人体不只是在简单的排汗而是排除体内有害物质,达到保健身体、美肤养颜目的。如果汗蒸40分钟相当于慢跑20里。一般加热温度为42至44度左右。
高温瑜伽是通过身体的运动达到比较理想的养生保健效果。加热温度一般为34—42度。通过模拟动物的各种、如眼镜蛇、猫、鳄鱼、骆驼、鹫鸟、蝗虫等姿势以及一系列的拉、扭、弯等动作,使身体上一直以来没有活动到的位置得到拉伸、扭动和按摩,使健康情况得以改善。
桑拿通过水的加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接触人体皮肤,使皮肤温度升高,从而达到加速汗液排出的保健效果,一般情况下需加热到60度左右。

运动锻炼

冬天,因为气候寒冷,许多人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但正如俗话所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些都说明,冬季坚持体育锻炼,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
[耐寒锻炼]
耐寒锻炼有益于人,对人体的心血管、呼吸、消化、运动、内分泌系统都有帮助,从而能减少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感冒、咳嗽、关节炎、肥胖病等的发生。同时耐寒能使人长寿,对于年轻人来说,耐寒还可以锻炼人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尤应提倡。
人的耐寒能力虽然是有一定限度的,体质不同的人对寒冷刺激的反应也是有差别的,但通过锻炼可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何迈开耐寒锻炼的第一步?这个问题等寒冷到来之后再考虑就已经晚了。因为气温的变化是逐渐由高到低的,人们的锻炼也必须采取逐步使机体适应寒冷的办法。如果一个人能坚持从热天到冷天每天清晨不间断地到野外走一走,深沉地去呼吸一下室外的新鲜空气,那他的耐寒能力也是会逐渐提高的。如果再随着气温降低加上活动量逐步升级的其他形式的体育锻炼,如跑步、打球、登山等,人们就会虽在冷处不觉冷了。古人总结出的“秋凉”方法,实质上是对机体耐寒能力适应性的锻炼。
[冬泳]
冬泳是一项集防病、治病、健身、抗衰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它能显著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冬泳时,冷水的刺激可使人体血管不断收张,从而锻炼了血管的弹性,起到了防止和延缓动脉硬化发生与发展的作用,对预防并缓解中老年人高黏滞血症效果明显。冬泳的冷刺激还可以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有利于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
当然,参加冬泳的人,必须具有冷水锻炼的基础,身体对冷刺激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才可开始冬泳。冬泳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活动,待身体发热后方可下水。初练时,下水时间不宜过长,每次游10米即可,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冬泳时间的长短,要依天气和个人情况而定,不可强求一致。
人体受冷水刺激后皮肤颜色不断改变:苍白色,浅红色,紫红色。而紫红色是冬泳的危险信号,此时,冬泳要立即停止。出水后马上用干毛巾擦干,直至皮肤发红为止。穿好衣服,再做整理活动,等身体感到温暖、舒适后结束。
冬泳还应注意,最多每天1次或隔日1 次,否则体力消耗太大,反而有害;必须持之以恒,如果间隔时间过长,以前锻炼中身体产生的适应能力就会降低;饱食后、饥饿时、疲乏后,不宜进行冬泳;冬泳后,不要饮酒取暖。
[跳绳]
冬天,当您不愿到室外进行锻炼时,不妨在家里跳跳绳,这项活动简单易行,但健身效果极佳。 跳绳时可以显著改善双脚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双手转动绳子时,还可锻炼肩关节和腕关节。随着跳动的节律,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得到锻炼。此外,跳绳还是一项有效减肥的运动。对于孩子们来说,雪地跳绳则有着更多的乐趣。
[运动禁忌]
冬季从事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是颇有益处的。但是,如果不注意体育卫生,反会给人体带来损害。因此,冬季运动必须注意体育卫生。冬季易患感冒,患感冒或发烧时,千万不要从事剧烈运动。否则,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心肌梗死或心肌炎。
运动前不要忘记做准备活动。因为在寒冷条件下,人体的肌肉僵硬,关节的灵活性差,易发生肌肉拉伤或关节挫伤。
运动强度要安排得当,特别是跑步的速度要由慢到快地逐渐增加,运动量的大小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者和少年儿童,运动强度一定不要过大。
运动时最好不要用口呼吸,而用鼻子。因为经过鼻子过滤后的冷空气,既清洁、湿润,又不过冷,这样对呼吸系统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药物养生

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季,人体阳气内藏、阴精固守,是机体能量的蓄积阶段,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是进补的好季节。

冬季,是体虚之人进补的好季节,但“虚”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进补时要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

人的一生需经历不同的发育和生理变化阶段。各个阶段人体内脏腑的气血阴阳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各年龄阶段人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工作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因此,应该根据这些变化来补益身体。

小儿内脏娇嫩、易虚易实,饮食又往往不知节制,以致损伤脾胃,其在冬令的补益,当以健脾胃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枣、薏仁等。而青年学生日夜读书,往往休息睡眠不足,心脾或心肾虚,其在冬令的补益可选用莲子、首乌等。不少中年人身负重任,不注意休息,而导致气血耗伤,故冬令补益以养气血为主,可食龙眼肉、黄芪、当归等。老年人身体虚弱,再加上身患多种疾病,故老年人冬令必须进补。老年人无病时,可选用杜仲、首乌等。若有病,则必须辨证进补。

进补是为了调节身体的各种机能,使身体更健康,但如果进补过偏,则补而成害,使机体又一次遭遇损伤。例如,虽为阴虚,但一味大剂养阴而不注意适度,补阴太过,反而遏伤阳气,致使人体阴寒凝重,出现阴盛阳衰之气。所以进补要补宜适度,适可而止。
疾病预防

寒冷是冬季疾病发作的重要因素。人体受过冷刺激后,会严重损伤人体的热平衡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从而导致多种疾病。所以,寒冷的冬季,人们必须高度重视疾病预防。

重在防寒健肾

季节的变更常常在我们无意识的时候发生了,当我们在上周日的午后躺在床上懒洋洋地感叹着天气转暖的时候,其实冬天已经悄悄地降临了。过了立冬之后的几天,就要全面大降温。那么在天气转冷的时候,我们要先做好防寒的措施,才能保护好自己重要的身体。
冬季的主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常见情况有恶寒、脘腹冷痛等。冬季对应的脏器是肾脏,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它的机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就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因此,冬季养生重点是“养肾防寒”。
炖补养生
冬季饮食切忌黏硬、生冷,因为此类食物属阴,易使人体阳气受损,饮食调养应以“补”为主。补法中以炖补为佳,炖补制作时间长,有利于营养消化吸收,而且还可以适当加入药材,以增强疗效。炖补时可根据个人体质选用一些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物:
羊肉:冬天吃羊肉非常合适,因为羊肉性温,能给人体带来热量。中医说它是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之妙品,是一种良好的滋补强壮食物。
鹅肉:自古以来流传着“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谚语。常食鹅汤、鹅肉,可以防治咳嗽,还能补益五脏。

鸭肉:冬天除吃一些能补阳的食物外,还要注意养阴,鸭肉营养丰富,是滋补妙品,尤适于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特别是低烧、虚弱、食少、便秘和水肿的人,食鸭肉最有益。

【排骨汤抗衰老】 排骨除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粘蛋白等,可为幼儿和老人提供钙质。骨汤中的特殊养分以及胶原蛋白可促进微循环,尤其是50-59岁的人,骨骼老化速度快,多喝骨头汤可强壮骨骼,减少身体老化速度。在排骨汤中加入冬瓜、海带或者莲藕,还能起到清热、补气的作用。体虚力乏,腰酸腿疼的人尤其适合。

4、如何将中医保健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饮食方面没事自己就照着吃 如果针灸拔罐子的 需要熟记学位

5、有谁可以给我几个关于中医养生的文章

老中医谈养生之道
生于1915年2月的来春茂,是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来老年近九旬,患原发性高血压已20余年,经练气功、服中药已控制正常,至今身体尚健。《家庭中医药》2003年第2期刊发了他养生经验的文章。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我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坚持做到早睡早起,每天睡眠6至7小时,从不午睡。每早5时起床即解大便,洗漱毕,练气功、打太极拳约1小时。每晚9至10时入睡,很少失眠,偶尔失眠也不紧张,想些愉快的往事,自然就睡着了。我的食量很好,以吃饱为止,没有特殊嗜好,也不挑食,喜吃蔬菜。经常吃苦荞面粉(生粉做成饼,蒸熟蘸蜂蜜;或生粉炒香后调成糊状吃)、咸甜均可。我从不吸烟,不饮酒,喜欢云南绿茶,特别是粗加工的大叶子茶,茶水较浓,每日换2次茶叶,饮5磅开水,已有50多年的习惯。

我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为指南预防疾病。每于气候交替时服几剂玉屏风散,以预防感冒;经常食用苦荞面以预防肠炎;间断口含云南三七,每次1-5克,待含软嚼碎吞下,每月2-3次,可畅血脉、强身体。注重保肾固精,在于节制房事,以身不疲倦、头不昏沉、精力充沛为度。

我认为养身重在养性修身。我喜欢的养生方法一是“戒郁”,遇有不顺心之事,唱几段京戏,心情就比较舒畅了;二是“安心”,东坡诗云“安心是药更无方”;三是要有“耐性”,“百凡自然就理,气血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和平,可养生兼养性。”发怒在伤害人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生命赔进去了,得到的回报倍于你所伤者。

我把佛教的“三戒”作为做人的规范,一戒“贪”,不食非分利禄;二戒“憎”,不嫉妒别人,仁爱是生命的源泉,给人一份爱心,自己将增添十分生机;三戒“痴”,不痴心妄想,不热衷名利,心情舒畅,便能健康长寿。

下面这个网站有好多你想看的 *^ ^*
http://xueshizhai.anyp.cn/040309110248937.aspx

6、养生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热门话题,中医养生的保健知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在我国的地位历来都是比较高的,有人说,其实,中医养生当中的很多方法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养生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热门话题,中医养生的保健知识有哪些?

第一、经常搓脸

在每天清晨的时候,将自己的双手搓热,然后让中指沿着鼻部两边从下往上搓,一直搓到额头两边,然后将两手往两边分开,经过两边脸颊往下,这样反复搓擦十多次,一直到感觉到自己的脸上有发热为止,这样做可以让你的面部变得红润有光泽,还可以达到消除疲劳效果。

第二、经常梳头

这里所谓的梳头并不是我们平时说的用梳子来梳头,你可以用自己的双手伸入到头发当中,用自己的手指来进行梳头,从前往后来按自己的头部,每次梳五十到一百次即可,经常梳可以达到流通气血和清醒头脑效果。

第三、经常动眼球

在平时一定要尝试经常动动自己的眼球,动的方法非常简单,你只需要让自己的眼球从左往后转动十多次,然后再从右往左转动十多次,接着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即可,每天可以做四次到五次,这样能够帮助达到清肝明目。

第四、心要静

每天一定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帮助自己排除心里面的各种杂念和外界的各种干扰,达到静心安神效果,这样可以让你的气血变得比较平和,思维也会随之变得敏捷很多。

上面就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几个小常识,这些保健常识大家每天只要花少量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样就能够达到很好的保健和养生效果,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养生。

7、食品营养与保健的文章

第一节 四时养生的理论与原则

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生存,同时也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正如《内经》所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中医历来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提出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理论。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生命产生的条件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类需要摄取饮食,呼吸空气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特别是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但是怎样才能健康?又如何能达到长寿?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努力学习和切实遵循养生之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使阴阳相对平衡协调。如古人所说:“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然环境与健康

1.恶劣的环境可导致多种疾病:人的衰老和死亡主要是由疾病所引起,恶劣的环境可导致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地方病等多种疾病。但仅从治病的途径来延长人类的寿命,潜力却十分有限。因近年来研究发现人类的死亡原因已从以往的各种传染性疾病改变为以衰老性疾病为主。也就是说死亡多是因为细胞和组织衰老为直接因素而引起的,而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都与细胞和组织的衰老及损伤密切相关。引起这些病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恶劣的环境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我国癌症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如肝癌的高发区集中在福建、广东等地;食道癌高发区主要在北方,其中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等。另外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较山区快的多,但环境和空气的质量却远不如山区,因此发达城市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山区高的多。不仅如此,由于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使空气、水源的污染日趋严重,人们的脑细胞及神经细胞不断地受到化学物质的侵害,神经的应急能力下降,神经的生理功能受到障碍,从而导致“心理疾病”。
2、清新优美的环境有益于健康:人类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人们通常选择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的海滨和山区度假活疗养,是十分有道理的。如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庐山、黄山、鸡公山、峨嵋山等地,不仅绿树成荫、山花烂漫、草木散发出的芳香性挥发性物质有一定杀菌作用,而且清泉汇成壮观的瀑布、飞溅的水滴周围阴离子富集,空气格外清新,呼吸这样的空气,可镇定情绪,预防哮喘发作,还能改善肺的换气功能;此外山上气温、气压较低、风速较大,太阳辐射,尤其紫外线含量充沛,有助于钙、磷代谢和机体免疫力的提高。
而海滨空气中,碘、氯化钠、氯化镁和臭氧含量通常较高。其中碘含量是大陆空气含碘量的40倍,不仅能补充人体生理需要,还有杀菌作用。还有,宽广松软的沙滩,为人们进行日光浴和海水浴提供了天然场所。海滨气候所具备的特有的综合作用,可协调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对许多慢性疾患,如神经衰弱、支气管炎、哮喘、风湿病、结核病、心血管系统疾患及各种皮肤病都有一定防治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辩证的自然综合体,一切生物都要适应环境而生存,人类不但要适应环境,而且还要利用、支配和改造环境。因此更应注意保护环境。

二、运动保健与健康

运动保健,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运动保健,古而有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熊经鸟申”,后汉三国时期华佗的“五禽之戏”,以及在我国流传极广的太极拳等均为运动体操,只要天天锻炼,便可达到养生保健、健康长寿的目的。“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更是极为有益。适度的体育运动,又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充满朝气蓬勃的活力和轻松愉快的乐趣;可以帮助建立生活的规律和秩序,提高睡眠的质量,保证充足的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和代偿机能,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总之,运动可以使人健全体魄、防病防老、延长寿命。正因为如此,国外有人说:“运动是健康的源泉”; 我国则强调“一身动则一身强”。

三、 情志与健康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如果是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是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成为致病因素,中医称之为“内伤七情”或“七情”。
近年来“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所以中医学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的状态”。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患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已经构成对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而这些病的产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七情”的致病机理主要是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导致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常,以及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多先伤人神气,再伤人形体。现代医学研究充分证实证明了这一观点,研究结果表明任何恶劣情绪的刺激超过一定限度时,就有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体内神经对所支配的器官的调节障碍,出现一系列的机体变化和功能失调及代谢的改变,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及神经等各系统和其他方面异常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或加重。而国外有学者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事实证明,现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总之情志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的情绪刺激人体器官、肌肉或内分泌腺,还能引起胃肌紧缩,产生疼痛,有时甚至呈剧痛;并能提高癌症、高血压、心血管病、肠胃、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死亡机会,缩短人的寿命。而愉快良好的情绪刺激人体器官、肌肉或内分泌腺,有利于健康长寿。
由上可知,情志致病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尽量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四、膳食与健康

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机能,保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健康长寿的保证,“安谷则昌,绝谷则危”故有 “民以食为天”之说。可见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性,“吃”是生命活动的体现。但如何才能吃出健康和长寿,就必须懂得吃的科学和方法,因此养生,必须首先从饮食做起。由于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很大影响,故人们应在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性能的饮食,才能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起到饮食的滋养身体、调整阴阳、延缓衰老等作用。如《周礼•天官》中云:“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吃咸以和软。”即春季,自然界万物复苏,为肝旺之时,应少食酸味食品,适当增加辛甘之品,饮食宜清淡温平,多食新鲜蔬菜,少食辛辣甘肥之品。夏季,万物生长旺盛季节,又因暑天汗出较多,气阴耗伤,宜食清凉解暑和具有补益气阴作用的食品;同时要注意饮食应清淡,少食冷冻食品,以免损害肠胃功能。
秋季干燥,万物渐趋凋零,宜食生津养肺,滋阴润燥的食品。冬季寒冷,万物凋零闭藏,宜选用温阳补益的肉类食品,以助人体阳气潜藏。

五、四时养生要诀
气候对人的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养生专家提出了一年四季的养生方法。
1.春季:万物复苏,气候冷热变化较大,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更换适宜的衣物,但要注意春天“乍暖还寒”的特点,在早春季节切不可马上脱去棉衣。春季气候湿润温暖,适合细菌病毒的生长繁殖,要注意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也不例外,儿童少年的身高在春季增长值最大,故要为中小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膳食。此外,春季阳光融和,万物生机勃勃,老幼均宜多外出游园林,或去空旷之处,以畅生气,增强体质。
2.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多,休息不好,体力和胃肠功能均有所下降。另外,湿热的气候使病菌繁殖很快。因此,夏季里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以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同时要注意食应清淡,少食冷冻食品,以免损害肠胃功能。
3.秋季:气候干燥,万物开始收敛。饮食方面要多食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补充夏季消耗的能量及营养物质。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在炎热的夏季里胃口大多不好,往往消瘦,因此增加他们的营养更为重要。但需注意,秋季是“收”的季节,儿童少年的体重在秋季增长值最大,要注意避免营养过度,预防肥胖。另外,秋季由于气候凉爽,人体以不显汗的方式流失水分,往往没有明显的口渴感觉,但实际上因为气候干燥,机体尤其是呼吸道处于缺水状态,所以在秋季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汤和水。
4.冬季:气候寒冷,草木凋零,虫兽藏匿,万物生机潜伏,处于收藏状态。中医认为冬季要有充足的睡眠,防寒保暖,使阴气藏、阳气不妄泄,阴阳平衡,才能保持健康。冬季宜于进补,对儿童及青少年要求以食补为主,即要保证膳食平衡,注意摄入多种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无机盐,为春季储备生长发育的原材料。
如何将以上养生原则和要诀贯穿体现于四养生的全过程,详见四季养生。

与中医保健文章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