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保健知识 > 预防保健的概念

预防保健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0-06-12 19:08:50

1、预防保健科与治未病中心是一回事吗?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百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问理论基础和准则。简单来说, 治未病,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
预防保健科的中心答内容就是要做未病先预防的工作版,这与未病中心应该是一个概念,只不过预防保健多用权于西医称谓,而未病中心应该是中医的养生保健机构吧。

2、预防医学中健康的概念

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在其宪章中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要有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l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1990年WHO在有关文件中论述健康时,提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3、行为保健的概念是什么

所谓行为保健,指利用行为医学的原理和技术,来提高人们对各种社会、心理、行为致病因素的抵抗力,提高生活质量和艰苦水平的一系列活动。比如通过恰当的行为经验培养和人格训练,提高对紧张刺激的应对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力。应该注意的是,行为保健与行为保健服务在概念上是有差异的。行为保健是指行为保健服务的理论和技术部分,即在知识和技术上应如何进行行为保健,而行为保健服务则指行为保健活动在现实社会中组织实施的方式,即相当于管理学的概念。当然,作为行为保健的知识和技术,必须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行为保健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在这一点上,人类是克利福的名称。 Beers的美国人因患病住进了精神病院。病愈出院后写了一本书《找到了自身的心灵》。该书揭露了他在住院医治期间遭到的种种痛苦和不幸,以及多种非人的待遇。该书的公开发表引起社会巨大震动,公众纷纷起来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自此以后,心理、行为保健问题引起学术界和行政界的广泛重视。
行为保健涉及面较广。一个人从生后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行为保健问题需要处理。例如,在胎儿期如果母亲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心理,就会影响胎儿发育和正常分娩。儿童期行为保健更为重要,这是在活动中发展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重要时期。 此期的行为体验将决定人一生行为特征的基调。儿童应接触什么,不接触什么,接触多少,什么年龄时接触,这其中存在着无限多的学问。在此期间,父母子女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社会交往等也十分重要。青年期,在学习、劳动、就业、娱乐、恋爱等方面更是充满着行为保健问题。求知欲不能满足的苦恼,文娱生活单调的无聊,对个人前途担心的焦虑,学习负担过重的压力和焦躁,失恋的痛苦和矛盾等,对青年人都是重大的挑战。中年期虽身体、心理强健,行为定型,但也不乏行为保健问题。工作与生活冲突的矛盾,关切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对沉重的上下负担的忧虑都需要他们来承担。家庭纠纷的威胁、社会政治的冲击等也都落到中年人头上。老年期则面临退休的苦恼、空虚,趋于死亡的无望无援等等。人生不同阶段的行为问题的原因,可看做是一种“污染”。因此,行为保健的任务就是设法对待、控制、减轻这些污染,发展个人和社会的抵抗能力,保护人类健康。
病前保健在行为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行为保健的主导内容。
首先,在病前进行保健,使许多保健措施不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一般只要措施具有科学价值,便可进行。如各种行为训练,在未生病前往往都可进行,不要考虑心理、身体条件和道德规范的限制。但如果一个人已患上了严重的冠心病或中风偏瘫,许多行为保健措施就无法进行了,这与生物医学的保健有差异。从生物医学的角度讲,卧床的病人同样可以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疫苗,只要其医疗活动,病人很简单, 甚至是完全被动的、不加思考的配合,但行为预防保健要求被保对象直接进行活动。
第二,病前保健能带来巨大的价值。一项重要的行为保健措施成功后,其作用远远超出一种疫苗成功带来的效益,因社会、心理、行为因素致病有一条泛化律,即一种因素与多种疾病发生联系。那么,消除了这一因素一下子就可解决一片问题。比如,培养出良好的应对技能,就可对付紧张刺激,这势必十分有利于人的整体健康,包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个人精神面貌的改善。但是,社会花了很大力气消灭天花病原后,也只控制了天花一种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医疗预防,是不好的 只是两者相比较而言,是从预防疾病的范围而不是具体从某一种病来看问题。如果环境中充满了天花病毒,再采取行为措施也无法完全幸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各具特长,各管一方。因此,在医学实践中应把行为保健与一般的生物技术保健结合起来。
第三,许多疾病除了从社会行为角度预防外,尚无更好的其他方式。比如自杀、心身疾病和异常行为,这些疾病和问题求助于传统的生物预防技术几乎是毫无意义的。
从技术内容上讲,行为保健分自动和被动两方面。具体内容还包括有行为塑造、行为能力培养、行为修饰(矫正)、行为学习、行为教育等。医疗自动运行,创造工作环境和促进人类发展的氛围 同时让被保健对象对该环境条件充分了解和认识,然后,让被保健者置身于该环境,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来提高自己的行为健康水平。比如工厂、学校设置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并提供一系列有关娱乐活动设备,让人们自觉地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培养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即属此类。自动行为保健还包括个人主动地去接触各种社会、心理、行为刺激,包括一定量的有害刺激,来发展自觉的健康行为。
行为被动保健是指通过外界造成一个强大的社会、心理、伦理或团体内行为压力,请进行预防和行为健康行为。 如通过立法、社会参与、传播媒介等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来保持和巩固不吸烟的行为和不损害他人的行为。
行为塑造既可是主动的,也可是被动的,它是说按照一定的健康要求培养造就出既合乎现实,又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模型来。目前,一些行为塑造多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将来社会文明和社会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设专门机构或在学校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健康行为塑造。行为塑造注意针对迅速生长期阶段的人,至于成年后,行为塑造就很困难了。
行为保健就其活动的范围层次而言,可有个人保健、家庭保健、社区保健,而世界上的健康。近年来, WHO十分关心人口心理健康问题,且做了许多关于全球性开展心理保健的调查分析,并制定了心理卫生的全球规划。WHO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中期目标是:①预防和减少精神、神经功能性疾病,包括酒精中毒、药物依赖及有关的精神问题;②充分利用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来提高卫生服务质量;③鉴于社会发展对心理卫生的重视程度提高,必须发展相应的战略措施。
行为保健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行为保健要达到的目的,有些实际上也是行为保健原理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4、“社区预防保健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急!!!

保健意识不断加强市场日益扩大
中国经济连续20年保持高速度发展,使国民的生活质量空前提高,百姓的生活已从温饱型向健康型过渡,健康消费成为社会最大的消费热点。普通百姓收入的提高,中产阶级队伍的日趋庞大,富豪阶层的形成,无不使珍惜生命、追求健康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造就了令全世界惊叹的巨型市场-一个具有13亿消费人口、市场规模数以千亿计的中国健康产业。
作为中国最具规模的朝阳行业,健康产业正展露出无限的诱惑力。

10亿亚健康人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人仅5%,找医生诊病者约占据20%,其余75%是"亚健康"人。在中国,约有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非健康,70%的人呈亚健康状态。这意味着,中国有近10亿"亚健康"人。
这些"亚健康"人保健得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有可能患病。医学专家认为,亚健康状态容易导致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
但遗憾的是,目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有病去看医生"这个层次,尚没有意识到通过自身的行为减少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即使有少数觉醒者,因为没有人为他们提供健康指导,他们只能听凭广告的引导,购买市场上叫得最响、最夸张的保健品,但其实根本不适合他们的健康要求,因此收效甚微。
多少年来,这个市场规模数以千亿计的特大市场,始终在中国游荡,没有人能够抓住它。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在收费昂贵的医院和传统的保健品商店之间,为中国人提供第三条保健渠道--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保健新体系。

医疗改革营造保健新局面
虽然人们的保健意识有所增强,但在传统的医疗保健制度的庇护下,自我保健的人却不多,往往是得病了才想起来去看医生,很多人的病一经确诊病情就很严重,治疗困难并且花钱很多。
随着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行,沿用这种保健模式的人很可能因为一场大病就倾家荡产。 未来中国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是"低水平、广受益"。今天,人们才怕真的生病住院了。避免得大病、慢性病,成为中国人的祈愿。
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将促使每一个中国人更加珍惜自身的健康,平时拥有好的身体比生病就医更为实际、有价值。自我保健于是将变成百姓家庭最为热衷的消费,这将直接刺激保健市场的全面繁荣。

传统医疗难以胜任
未来谁为中国人保健,日益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社会焦点。
正在进行中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将中国人的保健模式从生病后才开始治疗、调节,转化成事前的健康预测和疾病预防。但中国的现行医疗保健体制的主体--医院,却无法承载如此使命,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以前的少数病人,而是全国所有的13亿人,包括健康人、亚健康人和病人。
一般人去看医生时,往往只有5分钟的当面诊断时间。考虑到有限的时间和繁琐的手续及规定,人们需要一种更加有效、友好的保健手段。
况且,对于10亿没有疾病特征的亚健康人、1亿健康人,事前的疾病预防和日常保健,医院更是无能为力。

社会分工让出社区保健市场
医疗体制改革以后,专业化趋势使大医院完全退出了社区保健市场,中小型医院进入社区保健市场明显乏力。
大型医院占领高端市场;医疗体制改革使公费医疗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为了增强竟争实力,医院加大了设备及技术投资,造成成本增加,因而诊治费用增加;以上因素造成病人明显减少,使在医院的经营战略发生转变。
大型医院今后将占领医疗保健的"高端市场",着重于科研及医疗水平的提高;重、大、难、新病的诊疗以及与国际接轨进行国际性交流。
中小型医院专治常见病;中小型医院将以常见病诊治,传染病预防,青少年生长发育期防病指导,中老病的防治为主营项目,同时开展社保、社区医疗。
但中小型医院发展思维未能跟上现代意识,市场开发能力及策划能力不足,进入社区保健市场经常是有名无实。
因此,大中小型医院目前和今后无暇顾及社区保健市场,为我们提供了面对健康、亚健康人群(个体)的机会,提供了利用我们最新、最全面、最快捷、最合理的高科技个人健康检测设备进行检测的机会;提供了透过社区服务手段经营的空间,由此产生的投资具有长久见效、稳定、有保障的效果。

营养保健食品谁能定错对
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发生剧变,人们希望通过各种保健品来防止各种疾病,带来健康和长寿的生活。专家因此断言:保健食品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食品。
保健食品随之迎来了新机遇。保健食品从馈赠礼品走向了日常消费。专家估计,2001年中国保健食品销售可达500亿元,到达2010年,这个数字还可能再翻一番。 ....另一方面,国内人均31元的保健食品消费额,仅仅是日本人的1/12和美国的1/17,这预示着中国保健食品的巨大发展空间。
虽然近年来的"保健品热"使中国人的健康意识得到了一次提升,但保健品厂商大量虚假的广告宣传,使大批没有获得理想效果的消费者产生怀疑,最终导致了保健品只领风骚两三年的厄运。
虽然,"保健品+大量广告"的保健模式不能为中国人带来真正的健康。保健品作为一个孤军深入者,缺乏健康观念培育、保健知识普及、健康检测、保健效果评估等全方位的支持系统。

中国人需要何种保健体系
事实证明,无论是去医院,还是上街买来保健品在家服用,都不是中国人理想的健康解决方案。显然,中国人已经进入需要个人保健顾问的年代。
中国人真正需要的是一种新型的社区保健体系。在这里,他们将会学到世界先进的保健观念和知识,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能够得到定期的健康检测和健康跟踪,并享受专家级的个人保健服务,而得到所有这些,他们只需移步街头巷尾"健康驿站",不须排队等候,不用看某些医生的冷脸,不用做各种令人生畏的化验检查,并且只花很少的钱。
而实现这种梦想的关健是:我们如何能够在街头巷尾的"健康驿站"里,得到与医院同样准确的检查结果,并据此制定有效的个人保健方案?
这意味一种对旧医疗体制的挑战,但更蕴藏着无限的事业机会。

5、农村医学与预防保健的区别?

“就医服务”是指围绕患者就医过程提供的协调、协助服务以及对就医过程的规划和安排。
比如:信息资询、专业的服务帮助、合理的就医规划,解决患者和家属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为病患提供一种舒适、安全、便捷的就医服务通道。
“就医服务”不同于“预防保健”后者是按环境一人群一健康模式,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以制定防治对策,并通过卫生干预等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就医服务”是对医疗服务的一种补充、完善和促进,是将人性化的服务帮助和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有机结合的新型服务。
“预防保健”则是健康人群的健康计划

6、预防保健

问题不够详细

7、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健康的内容: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对健康最基本的要求;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抄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7)预防保健的概念扩展资料:

不健康现象

一、小便增多,常上厕所,晚上口渴。或小便频繁,尤其是夜尿增多,尿液滴沥不净。要小心是否得了糖尿病或前列腺疾病。

二、上楼梯或斜坡时就气喘、心慌,经常感到胸闷、胸痛。要小心是否得了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

三、常为一点小事发火,焦躁不安,时常头晕。要小心是否得了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等疾病。

四、咳嗽痰多,时而痰中带有血丝。要小心是否得了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肺部疾病。

五、食欲不振,吃一点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就感到上腹部闷胀不适,大便也没有规律。要小心是否得了胃肠疾病或肝胆疾病。

8、三级预防保健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没了解过

9、建立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意义是仕么

疾病三级预防的概念:
(一)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子)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阻止病程进展、防止蔓延或减缓发展的主要措施。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保存其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劳动价值的能力。 一级预防又称初级预防或病因预防,即首先找出各种致残的危险因素,再去采取预防措施。由全社会及社区来完成优生优育教育,遗传咨询、婚前检查、产前诊断及围产期保健,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健康教育,对儿童实行计划免疫的防疫措施等等。一级预防当然是最重要最积极的防残措施,但需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充分合作。
二级预防是指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在残疾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逆转)由残损所造成的残疾,即防残损发展为残疾。如为防止智力残疾而对新生儿采取的各类筛查及对某些人群的筛查均属于此。这点也很重要,是防残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三级预防则是指积极康复及防止残疾向残障转变。对智残则是尽力使其不发展成重度或极重度智残。

与预防保健的概念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