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健康生活的诗。
食粥(南宋 陆游)
世人个个学长年,
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保健养生歌
2010-07-20 22:05:49作者:徐承富
多饮茶水, 少喝酒.
多食蔬菜, 少吃肉.
多吃杂粮, 少盐油.
多搞运动, 少情欲.
多读书报, 少电游.
多露笑脸, 少忧愁.
多作奉献, 少奢求.
多讲关爱, 少记仇.
多种花草, 少遛狗.
多做善事, 少祝寿.
多搞环保, 少爆竹.
多信科学, 少磕头.
感恩之心, 时常有.
淡泊名利, 心不浮.
要想健康, 多行走.
勤勉好学, 广交友.
自我按摩, 早晚做.
心态平和, 人长寿.
《养生要集》 民间谚语
七十不为稀,八十不算老;
九十不少见,百岁不难找。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树怕皮薄,人怕体弱。
家有钱财万贯,不如身体康健。
闲人愁多,懒人病多,忙人乐多。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
人有三宝精气神,善用三宝可长生。
莫要恼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世间万物怎能全,只有痴人愁不了。任你富贵与王侯,年年处处埋荒草。放着快活不会享,何苦自己等烦恼。莫要恼,莫要恼,明月阴晴尚难保。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粗布衣,菜饭饱,这个快活哪里讨?富贵荣华眼前花,何苦自己讨烦恼。——(清)石成金
2、陆游食粥诗句宛丘何意
宛丘:是指地名,我得宛丘平易法:就是说我从宛丘得到了最简单平常的办法。
——来自写意天下团队
3、陆游食粥诗 长是读zhang还是读chang
长:读音cháng。长年,意思是长寿。
宋代陆游《食粥》原文: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译文:
世间的人都想学长寿之道,却不曾领悟到长寿的秘方就在自己眼前。我得到诗人张耒的平和简易养生方法,只需食用粥就可以延年益寿似神仙。
(3)食粥保健诗扩展资料
这是陆游74岁时写的一首诗。诗中的宛丘,指宋代诗人张耒,其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陆游的《食粥》是秉承北宋诗人张耒的食粥说的。全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肯定食粥是一种长寿之道。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大米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及多种矿物质,营养丰富。只是由于时代的限制,陆游还不可能通晓粥所具有的这些营养价值,但其食粥可以延年的经验之谈与科学道理暗合,这颇值得称道。
该诗是作者兴起而作,主要讲述了喝粥延年益寿的好处,表达了作者对于喝粥的喜爱和推崇。
所谓“食粥致神仙”并不是说喝粥就能成仙。这句诗的本意是说粥有很多养生功效,经常有选择地食粥有助于养生长寿。
4、哪些诗可以养生
魏武帝曹操热心于研究炼气养性之理,以求健康长寿。在他的养生诗中,最精彩的一篇当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写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善于养神,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寿的良方。东晋名士陶渊明《饮酒》诗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家和万事顺,家和万事兴,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年月里,颠沛流离,备受艰辛,体衰神伤。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体贴,小儿亲昵。这在他的《江村》诗中得到印证: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复何求?
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温馨的家庭生活给了诗人至纯至厚的情,至深至广的爱,才使他晚年一度过得安闲而自在一些。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他的“养生方法 ”之一就是勤炼气功。他在《负冬日》诗中写道: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
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这不是一般炼气功的人所能达到的。
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的一首诗,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编成《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他在一首养生健身诗中写道:
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
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他诗中蕴含的独特养生之道,可以使我们参悟到这位诗人的长寿秘诀,对现代人提高健康素养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陆游钟情食养,清淡为主。在诸多食疗方法中,陆游似乎对食粥有所偏好。他写道: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
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粗茶淡饭为宜。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明代开国功臣,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军师刘伯温作过一首养生自娱诗:
买条黄牛可耕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万事皆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刘伯温刚满60岁,即看透世事,归隐山林,给自己身心一派绿水青山,实现了返璞归真,怡养天年。去过那“能诗能酒总神仙”的无拘无束轻松愉快逍遥自在的日子。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诗的全文如下:
惜气存精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吃喝玩乐
”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写的《好了歌》颇耐人寻味: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家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爱,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蔡轩琐记》中的《人心难足歌》是这样写的:
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教食足又思衣。
衣食若还多充足,洞房捻冷便思妻。
娶得妻来鸳被暖,奈何送老恐无儿。
有妻有子双双乐,终日思量屋舍低。
起得高楼并大厦,又无官职受人欺。
县丞主薄皆嫌小,欲去朝中挂紫衣。
人心似海何时满,奈何阎罗下帖追。
“闲扫萧斋静扫蝇,修行何必定如僧。”这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偶成》诗中的诗句。他主张动静结合,在读书间隙不妨做点清扫书斋等事,既可活动筋骨,又可创造清洁的环境。袁枚享年82岁,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到了古稀之后,从事扫书斋等活动已力不从心了,又该做何消遣呢?他在《遣怀杂诗》中写道:
一笑老如此,做何消遣之?思量无别法,惟有多吟诗。
并写道:
譬如将眠蚕,尚有未尽丝,何不快倾吐,一使千秋知。
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观进取遗嘱后人的精神,颇能给人以启迪。
清代东阁士阎敬铭写的《不气歌》更是使人猛悟: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命要去。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养生之道虽无一定模式,但有规律可循。古今许多名人的养生诗歌,对自己的长寿经验都有总结,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
5、形容美味佳肴的古诗词
1.
《丽人行》
唐
杜甫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2.
竹笋焖猪肉
宋
苏轼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3.
《环饼》
宋
苏轼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4.
《九里》
宋 陆游
破晓凭鞍野兴浓,鹭飞先我过村东。
绿针细细稻浮水,绛雪纷纷花舞风。
陌上秋千喧笑语,担头粔籹簇青红。
谁知老子裴回意,绝爱山横淡霭中。
5.
《洞庭春色》
宋陆游
壮岁文章,暮年勋业,自昔误人。
算英雄成败,轩裳得失,难如人意,空丧天真。
请看邯郸当日梦,待炊罢黄粱徐欠伸。
方知道,许多时富贵,何处关身。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鲙丝莼。
且钓竿渔艇,笔床茶灶,闲听荷雨,一洗衣尘。
洛水秦关千古后,尚棘暗铜驼空怆神。
何须更,慕封侯定远,图像麒麟。
6、陆游吃粥道诗
食粥
作者:陆游
世人个个学长年,
不知长年在眼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是这首诗吗?以下是详解
http://www.cz88.net/ri/shige/687467.html
7、求几首关于 养生 的诗词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操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 陶渊明
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负冬日》 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他的“养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炼气功。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4、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
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5、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苏沈良方》苏轼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这首诗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
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6、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龚廷《摄养诗》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吃喝玩乐”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陆游
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他诗中蕴含的独特养生之道,可以使我们参悟到这位诗人的长寿秘诀,对现代人提高健康素养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陆游钟情食养,清淡为主。在诸多食疗方法中,陆游似乎对食粥有所偏好。
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粗茶淡饭为宜。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8、关于美味佳肴的诗
关于美食的诗歌篇一:为心爱的人下厨
作者:二毛
炉堂里 柴火为你燃烧
房顶上炊烟为你袅袅
我系上围腰
手握明晃晃的菜刀
心爱的
你想吃什么
阳光拌豆苗
月亮煮清粥
米线过小桥
再加上两支红辣椒
心爱的
你只要喜欢
我会为你把春风用来青炒
雨丝用来下面
落叶用来红烧
哪怕去捉五洋的鳖九天的鸟
飞雪山中的野味道
哦
你是盐你是醋你是酱我的红颜调料
只有你懂我手中的勺秘制的香料
鼎沸中的微妙
情爱中的独到
你说我下厨的样子好爽好飘
说这顿饭是你一生中的美味佳肴
哦
心爱的
只要你需要
我会永远紧握这把菜刀
为你下厨到老
下辈子也为你烹调
关于美食的诗歌篇二:饮食与美女
作者:二毛
欲火之上 我烹饪什么
香辣少鸡或17岁的瓶儿
宫爆仅仅是爱的手段
饥饿使雪白的肌肤
在蒸笼里冲动
然后快乐地成熟
哦,我粉蒸的粉子
哦,我热气腾腾的美女
为了烹饪
我在丰厚肥硕的土壤中播种美女
然后在麦田里守望
香酥胸、雕刻的亲吻
以及红油娇嫩的指头
这些滋阴补肾的糯东西
这些亩产98斤的美人儿
要长到多少芳龄 才能拦腰收割
谁能告诉我
体温要达到几成油热
情欲该拿到什么火候
才能使美女细嫩可口
然而真正的美女
拒绝爆炒或红烧
顺从清蒸、沐浴或骨瓷器皿
她们在红案里快乐的尖叫
又在白案中被揉捏成花朵
浑身上下裹满鱼子酱的少女
被10000双筷子指向的美女
使我从一匹烈性的情场老手
一跃而成为一头戴眼镜的美食家
关于美食的诗歌篇三:猪肉颂
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关于美食的诗歌篇四:蜜酒歌
苏轼
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
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
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
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
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
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
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关于美食的诗歌篇五:闲情偶赋·饮馔部
李渔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果,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
9、关于健康的古诗句
1、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白居易《自觉》
释义:有了不畏老的思想,不担心“死之将至”,这样就可以延缓生理和心理上的老化,从而收到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功效。
2、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陆游《食粥》
释义:学道成仙之法是简单易行的,平时只要多多食粥便可以成仙了。
3、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专—罗天益《卫生宝鉴》
释义:如果心神过于躁动,乱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气伤精,容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减短寿命。心静则安神,神安则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释义: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属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5、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释义: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10、关于健康的诗
养生诗词
养生原则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疾成衰。―――《养生论》三国 嵇康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养老奉亲书》宋陈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抱朴子》 晋 葛洪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明 汪绮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惜精养生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精神养生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看一个医生不如交一个朋友。―――谚语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谚语
不气不愁,活到白头。―――谚语
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抱朴子》 晋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尊生八笺》明 高濂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医先》明 王文禄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养心要语》明 胡文焕
说说笑笑,通通七窍。―――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谚语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谚语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呻吟语》明吕坤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明 万全
善摄生者,先除欲念。―――《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喜怒衰乐之发……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谚语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暴喜伤心,暴努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养生四要》明 万全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汉刘安等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清朱锡绶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医述》清程杏轩
善养生者,先除欲念。―――《男女绅言》明陈继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元罗天益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心胸里头能撑船,健康长寿过百年。―――谚语
千保健,万保健,乐观方才是关键。―――谚语
一日三笑,人生难老;一日三恼,不老也老。―――谚语
生气催人老,快乐变年少。―――谚语
遇怒不要恼,遇难莫急躁。―――谚语
常乐常笑,益寿之道。―――谚语
房宽地宽,不如心宽。―――谚语
知足者常乐,善笑者长寿。―――谚语
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谚语
笑口常开,百病不来。―――谚语
治病必先治神,药疗必先心疗。―――谚语
忠诚是长寿之本,善良是快乐之源。―――谚语
生活上适度,精神上大度。―――谚语
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谚语
生理卫生强身,心理卫生强心。―――谚语
要享福,常知足。―――谚语
饮食养生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春秋战国孔丘
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谚语
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谚语
凡食热胜冷,少胜多,熟胜生,淡胜咸。―――《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明 万全
饥不暴食,渴不暴饮。―――谚语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圣济总录》宋官修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谷肉果菜,食养尽心,无使过之,伤其正之。―――《素问·五常政大论》
汤泡饭,嚼不烂。―――谚语
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脏腑偏倾,而生其病矣。―――《素问玄机病原式》金元 刘完素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明郑宣
要想身体健,食物要新鲜。―――谚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清刘承干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膏梁厚味有损身体,粗茶淡饭延年益寿。―――谚语
寒从脚起,病从口入。―――谚语
朝食三片姜,犹如人参汤。―――谚语
晚上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谚语
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耐伤。―――《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养生四要》明 万全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养生要集》唐 张湛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其味真性俱得。―――《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随息居饮食谱》清王世雄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一天三顿粥,郎中朝我哭。 ―――谚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谚语
药补不如食补。 ―――谚语
热饭冷茶泡,娘做郎中医不好―――谚语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谚语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谚语
甜言夺志、甜食坏龄 ―――谚语
吃馍喝凉水,瘦成干棒槌 ―――谚语
五谷杂粮多进口,大夫改行拿锄头 ―――谚语
少吃多餐,益寿延年 ―――谚语
暴食暴饮易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谚语
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谚语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谚语
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谚语
饮食讲卫生,保你不生病。―――谚语
生活养生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谚语
人勤于体者,神不外驰,可以集神;人勤于智,精不外移,可以摄精。―――《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呻吟语》明吕坤
日光不照门,医生便上门。―――谚语
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以曰招蹶之机。―――《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
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养生要集》唐 张湛
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养生要集》唐 张湛
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唐 张湛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谚语
按摩为养生之一术。―――《雨航杂录》明冯时可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谚语
常洗衣服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谚语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屎。―――谚语
指甲常剪,疾病不染。―――谚语
烟酒不尝,身体必强。―――谚语
不染烟和酒,活到九十九 ―――谚语
烟酒不尝,身体必强 ―――谚语
捂捂盖盖脸皮黄,冻冻晒晒身体强。―――谚语
要想感冒少,常洗冷水澡。―――谚语
剃头洗脚,胜如吃药。―――谚语
卧欲侧而曲膝,益气力。―――《宝生要录》宋 蒲虔贯
养生者,心欲求寐愈难。―――《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冬不宜极温,夏不宜穷凉。―――《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夫人夜卧,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数遍,名曰干沐浴。―――《宝生要录》宋 蒲虔贯
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温病条辨》清吴瑭
涌泉二穴,精气所生之地,寝时宜擦千遍。―――《寿世青编》清尤乘
春夏宜早起,秋冬宜晏眠。晏忌日出后,早忌鸡呜前。―――《养生要诀》明胡文焕
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老恒言》清 曹廷栋
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养性延命录》 南朝 梁 陶宏景 <
运动养生
运动运动,病魔难碰。―――谚语
人怕不动,脑怕不用。―――谚语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谚语
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老人血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谚语
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若要身体健,除非天天炼。―――谚语
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谚语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谚语
跑跑跳跳浑身轻,不走不动皮肉松。―――谚语
静而少动,体弱多病;有静有动,无病无痛。―――谚语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其亦由是。―――《圣济总录》宋官修
体欲常逸,食须常少。劳无至极,食无过饱。―――《修真秘要》明王蔡
枪不擦不亮,身不练不壮。―――谚语
运动运动,病魔难碰。―――谚语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谚语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谚语
气血养生
气欲柔而不欲强,欲顺而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素问玄机原病式》金元 刘完素
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脾胃论》金元 李杲
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养气者,须从调息起手。―――《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养生肤语》明陈继儒
精足则血足而发盛。―――《类经》明 张景岳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医案》丁甘仁
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血证论》清 唐容川
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存一息之不行。―――《仁斋直指方论》宋 杨士瀛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疫疹一得》清余师愚
长寿养生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尊生八笺》明 高濂
百岁之寿,益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论衡》东汉王充
饱暖安乐,纵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觉寮杂记》宋朱翌
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陆地仙。―――《养心要语》明胡文焕
人年五十者,精力将衰,大法当二十日一次施泄。―――《泰定养生主论》元 王珪
纵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随笔》清梁章钜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尊生八笺》明 高濂
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酣荒耗,伤生败德。―――《食色绅言》明陈继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孙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广嗣纪要》明万全
长寿养生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
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尊生八笺》明 高濂
百岁之寿,益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论衡》东汉王充
饱暖安乐,纵情恣意,如是夭折者多。―――《猗觉寮杂记》宋朱翌
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慈、俭、和、静四字可以延年。―――《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明胡文焕
诗词歌赋蕴藏养生"方"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像白居易、陆游、袁枚等"文坛寿星"不仅才情横溢,而且精通医道,很多养生之道就散落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之中,成为历代文人争相效仿的对象。
■睡眠法:"不觅仙方觅睡方"
无题(宋王安石)
花村幽窗午梦长,
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
不觅仙方觅睡方。
释义:中医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睡眠对人体的重要性,很多养生理论一直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是中国古代养生理论的金标准。据西安唐都医院睡眠中心宿长军主任介绍,目前临床上发现,至少有几十种疾病都和长期睡眠不好有关,最常见的就是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代谢功能紊乱、引发抑郁和焦虑等精神症状等。
宿长军指出,其实现在人们不是不知道睡眠的重要性,而是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不知道该怎么睡着了。
宿长军建议,患有失眠或有失眠倾向的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制定一个固定的作息时间表,保证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起床和就寝,即使是周末也不要放纵自己,让自己的身体非常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该起床了,什么时候该睡觉了,这样自然就不会失眠了;
第二,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如保证卧室黑暗、干净、通风和适宜的温度以及柔软舒适的枕头、棉被,这对睡眠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睡眠前几个小时,尽量远离咖啡和烟酒,因为它们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使人很难入睡或影响睡眠质量;
第四,遵循传统中医提倡的"五不"原则,在睡觉前几个小时做到"不过饱、不过点、不过思、不过动、不受风"。
■保健方:"短发萧萧起自梳"
杂赋(南宋陆游)
病叟胸中一物无,
梦游信脚到华胥。
觉来忽见天窗白,
短发萧萧起自梳。
释义:"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实际上是介绍了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中医养生保健法:梳头法。
据西安藻露堂中医院院长宋毅介绍,梳头保健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和全息理论,中医认为在人体14条主要经脉中,有8条都汇聚在头部,头部还有穴位40多个、刺激反射区10多个,是名副其实的"百脉之宗"。因此,梳头能刺激头部皮肤,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有利于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且对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脑血栓等疾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宋毅指出,根据全息学的理论,头部的反射区对应着不同的器官和身体区域,而经常梳头则能刺激这些反射区,通过全息反射作用,使得对应器官能"毛孔开泄、补氧化瘀",从而加强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功能。
■养心义:"不畏复不忧"
自觉(唐白居易)
四十犹未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飧,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薄。
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释义:这首诗里对比了自己和同龄人崔舍人的容貌、体质差别,得出了"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的结论。据宋毅介绍,中医历来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突然而剧烈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到身体脏器的改变,甚至引发疾病,这就是中医认为的"情志病"。
他说,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人体对外界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的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就会损害到具体的器官,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此时"七情"就会成为致病因素。
因此保持豁达的心胸、乐观的情绪、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养生的第一要求,切记"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的真言,从"养心"开始自己的"养生"路。
■饮食术:"只将食粥致神仙"
食粥(南宋陆游)
世人个个学长年,
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释义:"食粥、喝茶、煲汤"是南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三水",其中食粥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仅李时珍收录在《本草纲目》中的粥就有50多种,可见中医对喝粥的重视程度。
据宋毅教授介绍,中医认为喝粥有利于消化、增强食欲、防止便秘、调整肠胃等多方面的好处。尤其是粥上面的那层粥油,中医认为有很强的滋补作用,有补中益气、强肾益精的作用,甚至可以和参汤媲美,因此陆游才会发出"只将食粥致神仙"的感叹。
而对现代人来说,多喝粥也符合饮食清淡的健康标准,减少油脂、胆固醇等物质过多摄入,真正做到郑板桥在自己厨房对联上所描述的那样"青菜萝卜糙米饭,瓦盖天水菊花茶"。
=================
养生诗词
养生诗词,堪称是我国古代诗苑中的奇葩异花,它是我们挖掘、整理传统养生之道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和延年益寿的法宝。
《长歌行》
《龟虽寿》
《三叟长寿歌》
《十叟长寿歌》
《登山》
《结庐在人境》
《孙真人卫生歌》
《孙真人养生铭》
《江村》
《海漫漫》
《孙真人枕上记》
《孙真人十二多》
《摄养三字诀》
《按摩养生诀》
《康节先生防病诀》
《祛病十法》
《养生要诀》
《病家十要》
《新长寿歌》
《十寿歌》
《养生三字经》
《津液》
《健身三字经》
《粥疗歌》
《自戒》
《延年箴》
《五脏调养歌》
《神仙粥》
《铭座》
《养目法》
《养生二十八禁忌》
《百忍歌》
《养生》
《长生秘诀》
《四休安乐法诀》
《摄生诀》
《慎防八损诀》
《房事有七戒》
《老年人晚年生活八不》
《养生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