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中的伪科学现象
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人,他们都是创新者同时又是胜利者,是幸运的人。但是,有另一批创新者,他们的命运却很悲惨。
1、1845年英国科学家沃特森,他非常超前地提出了关于“气体分子理论”的论文,他的工作比焦尔和克劳修斯的工作早45年。但当时,英国科学界在这方面的主持人对沃特森工作的评价是:满篇胡说八道!其后,沃特森沉沦了,失踪了,不知去向。
2、1847年德国科学家塞麦尔维斯提出“病原学”,认为产褥热是验尸房出来的医护人员将病原带给产妇的,因此这些人应先行消毒。但这一理论被德国病理学家权威 微尔和 判定为:完全错误,不可接纳!其后,塞麦尔维斯成了疯子,不幸而终。
3、在此可能要问,那些都是外国的例子,中国有吗?我们说:有的!而且在2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
中国春秋时代的少正卯,就是一个有名的例子。少正卯是鲁国的一位有创新思想的人,他的讲学极受欢迎,连一些著名大家的学生都被吸引过去,以致出现门前徒众都走光了的尴尬局面。
少正卯遭到许多人忌恨,被视为妖言惑众,最后贯以“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的罪名,捕而杀之,其本来面目成千古之迹。他的思想未被流传下来,但可根据他的罪名作些推测:
“行辟而坚”— 思路与众不同,且十分坚定。
“言伪而辩”— 理论不合潮流,但极富思辩。
“记丑而博”— 笔伐丑陋时弊,又多又深入。
“顺非而泽”— 能从不满之中,看到合理诉求。 少正卯太可惜了!
2、最让人反感的伪科学是什么? ____
最让人反感的伪科学是维生素。
人们发现这种物质后,开始大肆宣传,很多人开始每天服用维生素片,导致市面上充斥着各种高价、各种形式的维生素片。但这两年科学家却说口服维生素片很难吸收,有些维生素服用过量还会导致诸如肺癌等患病风险。
据相关数据显示,男性每天服用400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E,未来7~12年的患癌风险就会增加17%。
市面上各种维生素保健品,大部分都是淀粉,维生素含量极低;维生素C在温度75度以上,变性失去活性。
出于对健康的焦虑和生病的恐慌,一种食物一旦被认定为健康食物后,马上就会有一帮人改变自己的食谱。其中的套路一般是先有权威科学家和医学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接着饮食专家和健康护理专家出来背书,然后媒体开始大肆宣传,制造商以富含或缺乏某种元素为卖点去做营销。在这种潮流面前,大多数人是盲从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伪科学?
第一,人们不知自己无知,在这种潮流面前,大多数人是盲从的,认为大多数人都这样做的一定是正确的。
第二,焦虑心理,在饮食方面,利用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以及重视到焦虑的心理,这也是很多保健品商家容易攻陷中老年人的根本原因。
第三,伪科学往往打着科学的名义,让人们傻傻分不清楚。相信生活中的你、我、他都多多少少受过伪科学的误导吧,可是他们往往打着专家的旗号,人们肯定会相信呀,要是从源头上好好治理下这些“伪专家”们就好了。
3、关于伪科学
网友见解: 伪科学,概括地说,就是打着科学的旗号从事种种反科学的事。它的最大特征是违背科学规律,否认已有的科学公理,拒绝科学的基础实验,无视理论逻辑的自圆其说;它的核心是冒充和欺骗;主要目标是贪图暴利
伪科学是近代科学诞生以后出现的产物,它是人类认识史上的怪胎,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一大绊脚石,它就像癌细胞一样,顽固地寄生在科学肌体上,只要稍微降低免疫力与抵抗力它就会肆意猖獗,破坏科学的生命体。
一些有识之士也对识别伪科学作出过阐述,《科学与谬误》的作者拉德纳将伪科学的特点归纳为这样几点:
1. 拾科学之牙慧。
2. 善于故弄玄虚。
3. 求助于神话。
4. 搜索不真实的证据。
5. 不能驳倒的假设。
6. 从虚假的相似中得出结论。
7. 用情景描述来说明。
8. 靠寻章摘句进行研究。
9. 拒绝批评。
10. 从事伪科学的人往往缺乏或者没有系统地接受专业教育和学习。
伪科学往往在下列问题上最容易迷惑人们:
1. 科学感到困惑的地方,比如一些奥妙的生命活动、宇宙起源等。
2. 有随机性的复杂系统及因果关系不确定之处,如对未来的判断、预测等等。
3. 科学现实的无能为力之处,如对待死亡与癌症等不治之症的手足无措。
4. 人们获取成功的愿望过于迫切之时,比如对健康生活的渴望,就成为伪“保健品”、伪“养生食品”的大行其道提供了存在依据。科学在一定时期必然具有的局限性与人们的心理渴望成为伪科学现象得以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穷的原因。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花样翻新的伪科学进行斗争将成为科学的永恒主题。
4、生活中有哪些伪科学现象?
伪科学和鬼神说不是一个概念。伪科学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明明没有经过科学试验,就说自己的说法是科学结论。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卖保健品的,明明没有经过测试,就说自己的保健品是经过研究可以包治百病的良药。
5、为什么不治病的保健品还能一再洗劫老人的钱包?
床上用品、鸡蛋、牙刷,全部送送送!近年来,一些所谓的保健品公司大打感情牌忽悠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多数老人被洗脑,更有老人明知被骗,却心甘情愿。
骗子究竟用了怎样的“花招”?老年人如何一步一步陷入保健品骗局的?这些伸向他们的黑手,又该怎样防范?
观察:老年人撑起保健品半壁江山
中国保健协会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
调查显示,超过65%的老年人使用过保健品。在保健品获得渠道中,老年人自己购买的比例达到了近40%。
在购买渠道中,有近66%的老年人因公司推销、广告宣传而购买保健品。
揭秘:保健品骗局如何让老人一步步掏空钱包?
保健品忽悠老年人的手段有哪些?是什么让阅历丰富的老人丧失了判断力?一步一步陷入保健品骗局的?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会销”保健品。
“会销”保健品全部是套路
用开会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方法,被称作“会销”,他们多以公益健康讲座、免费体检、赠送礼品为噱头,在街头发放传单,邀请老年人参加。会议的前几天,年轻的业务员围着老人不停嘘寒问暖,几乎绝口不提与推销有关的内容。
在了解老人病情和财务状况后,选取可能花钱的老人,邀与主办方请来的“医疗专家”,进行一对一问诊。卖给老人高价保健品……
分析:
央视评论特约撰稿王健:时下的许多保健品,找准了目标人群和功能定位。老年人对健康本就十分在意,“专为中老年设计”的定位,紧紧锁住老年人的需求,深耕运营,谋求盈利。尤其是针对老年人腰腿疼、内分泌失调、睡眠不好等常见病症,保健品企业着眼小切口、大推广、强营销,往往吹得天花乱坠,让老人不知不觉落入陷阱,不能自拔。
亲情拉拢吹嘘“疗效”全是骗售
骗子们针对老年人一般是先打亲情牌,优惠牌,然后针对推销的产品大打疗效牌。当然他们所说的“疗效”,要打一个大大的引号。在精心设计的骗局面前,很多老人一步一步地交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宣称可以降血糖、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甘舒堂乐粉售价898元,但实际上并不具备降血糖等治疗功效,它的出厂价,只有150元。而所谓的医疗专家也是编造、虚构的,
分析:
央视评论特约撰稿王健:不少保健品企业,对于老年人生活的场景非常熟悉,“进社区”是他们常用的渠道手段。与此同时,营销人员进入社区,往往一口一个“大爷大妈”,嘴甜温柔,让孤独的老人倍感亲切。甚至有的老人坦言,这些营销人员比自己的儿女都孝顺。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向大爷大妈推销产品就变得很容易了。
“买保健品送旅游”老人花光积蓄
本月11号,有人在山东青岛的一处海滩,发现一位老人,已经身亡。在遗书中老人透露,之所以会选择跳海自杀,跟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有关。逝者的妻子卢大妈说,老伴儿很喜欢旅游,这家公司声称“买保健品送旅游”,才让老伴儿一步步落入陷阱。
分析:
央视评论特约撰稿王健:保健品诈骗已成公害,致无数家庭破裂,乃至家破人亡,其危害不逊于电信诈骗……该像打击电信诈骗一样打击保健品诈骗,通过联合执法、社会参与、家庭干预,围猎保健品诈骗,还老年人清静。
骗局蔓延农村成重灾区
类似陷阱更是在向着农村地区快速蔓延。很多拙劣的“养生保健”已经渗透到边远农村,打着“国家扶持”“实惠下乡”的名义,开始对农村老人进行新一轮洗劫。
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翼:不法分子在城里面难以施展自己的欺骗的伎俩的时候,逐渐把已被识破的骗局转移到农村,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农村与城市不同,老年人上当受骗,媒体的报道普遍比较滞后。等到一个村一个村去识别以后,传播开来,可能半年就过去,那些人大量骗钱骗到手,已经逃之夭夭了。这个时候再追究的时候,执法成本大,老百姓的损失特别的严重。
真相:所谓的保健品真的能治病吗?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保健品它的本质就是一种食品而已,它不可能治病的。
我国批准的保健品功能共有27个,包括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糖、辅助降血脂等,产品在宣传中只能宣传在审批时通过的功能,超范围的宣传都属于虚假宣传。
维权:保健品市场乱象如何整治?
很多老年人即使发现被骗,也面临举证难、维权难的尴尬。目前保健品推销的手段多采取打“游击”的方式,“会销”现场没有任何产品的“身影”,都是现场下单付款,之后送货上门,没有交易凭据,以关爱老人的方式进行掩盖,难以做到“人赃并获”,即便消费者事后幡然大悟也很难让不法分子“现形”。此外,商家不遗余力地夸张虚假、具有明显欺诈倾向进行宣传,老年人却趋之若鹜,两种情况并行,常常令保健品行业维权监管陷入“黑洞”。
1月16日,山东滨州一位老人在保健品销售店门前维权
整治保健品市场乱象,必须多管齐下,严格执法。首先,对于保健品滥用绝对化语言命名、炒作概念、夸大宣传等行为,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顶格处罚,倒逼保健品命名和广告规范化、法制化。其次,对于不法商家的非法营销手段,则要通过进一步完善食药监管、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增加巡查频次和密度,畅通群众举报渠道。第三,必须加大处罚力度,不仅让生产者倾家荡产,更要追究生产者的刑事责任。只有多措并举,保健品市场的乱象,才可能做到标本兼治。
央视评论特约撰稿王健:仔细观察老年人上当受骗的经过,我们会发现很多共性特点。例如,老年人孤独,有人推心置腹地陪着说话,倾听老年人的心声,哪怕是推销产品,也会让老人觉得温暖。又例如,老年人注重健康和养生,然而时下社会上各种打着“科学”幌子的“伪科学”养生知识鱼龙混杂,让人难以分辨清楚。正因与此,老年人真假难辨,就很容易偏听偏信。
陕西咸阳:八旬老人花10余万买保健品堆满卧室图自视觉中国
中国已经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超过两亿老年人萌生了巨大的需求。然而,满足老年人养生需求的正规产品依然不多,究竟哪些渠道合理合法,老年人也并不清楚。巨大的需求,辽阔的真空,让骗子找到了土壤,也让老年人毫无防备地暴露在骗子的面前。从心入手,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这是杜绝“保健品大忽悠”最有效的手段。保健品忽悠老年人,之所以成功在于“攻心”。在这场争夺战中,只有我们温暖了老人的心,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关爱,打击骗子的战斗就离胜利不远了。
老年人成为保健品公司的“猎物”已是社会问题,问题既出在老人,又不全在老人。只有子女、家庭、社区、组织、政府各尽其责,才能真正把老人从保健品公司的营销陷阱中“拯救”回来。
6、最让人反感的伪科学是什么?
假借专家名义散步的伪科学谬论。
什么是真科学,什么是伪科学?这个概念实在是烧脑的问题,但是伪科学有共同点是经不起科学、实践,时间的检验。假的始终是假的,真不了,人们最终还是会辨认出假,只是时间的长短不一样而已。有些现在人们认为是伪的,但是经过时间实践检验后,确是真的。
所谓的真伪就是人们认知的阶段不同,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中国道家的至上哲理也是“无为”。如果人们承认自己无知,那还能进步;如果人们认为自己认知没问题,什么都知道了,那只能故步自封,也容易进入“伪”的圈套。
在生活中最让人反感的伪科学,恐怕就是假借专家名义散步的伪科学谬论。
比如说维生素,人们发现这种物质后,开始大肆宣传,很多人开始每天服用维生素片,导致市面上充斥着各种高价、各种形式的维生素片。但这两年科学家却说口服维生素片很难吸收,有些维生素服用过量还会导致诸如肺癌等患病风险。
据相关数据显示,男性每天服用400个国际单位的维生素E,未来7~12年的患癌风险就会增加17%。市面上各种维生素保健品,大部分都是淀粉,维生素含量极低;维生素C在温度75度以上,变性失去活性。
出于对健康的焦虑和生病的恐慌,一种食物一旦被认定为健康食物后,马上就会有一帮人改变自己的食谱。其中的套路一般是先有权威科学家和医学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接着饮食专家和健康护理专家出来背书,然后媒体开始大肆宣传,制造商以富含或缺乏某种元素为卖点去做营销。在这种潮流面前,大多数人是盲从的。
7、老年人为何总掉进“保健品”陷阱?
今年的3·15媒体报道再次把焦点对准保健品市场的乱象,披露了一些不法商家通过会销方式引诱老年人高价购买所谓的保健食品的现象。
在中国市场上,从事营销的人都知道,有三种人群最容易被打动——儿童、女人和老人。只要是对儿童好,或者貌似对儿童好,父母都舍得花钱;只要能驻颜,女人也舍得花钱;打动老人也很简单,只要是以健康、长寿作为噱头,就能令老人慷慨解囊。
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一样商品之所以会吸引消费者并促使其购买,说明其一定满足了其某种需要。同时,任何一样商品,如果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多维的需求,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功能性需求,这就构成了一样商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域。
保健品之于老年人也是。表面上看,保健品以健康、长寿为噱头,鼓吹服用后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命质量,甚至延年益寿,但是,健康、长寿并不像渴了喝水,饿了吃饭那样直截了当,而是相当模糊,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指标可以验证其服用后的效果。因此,保健品真正满足的并不是它所表达的功能性诉求,而是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对于中国社会的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他们的生活通常具有这几个特点:其一是孤独。绝大多数老年人与成年子女是分开生活的,即使在同一个城市,老人可能整周、整月都见不到子女。特别是那些子女在异地的空巢老人尤其孤独;其二是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老人年老后,身体相比以前明显不适,对于死亡与疾病的焦虑也更为显著;最后是有一定的经济积蓄,特别是那些享受着不菲的离退休金的老人。
保健品营销人员要打动老年消费者只需做到两点:鼓吹保健品对防病、治病以及健康长寿的功效,以慰藉老年人对疾病和死亡的焦虑、恐惧情绪;与老人充分沟通交流,帮助老年人纾解孤独感。在“会销”场合,营销人员无微不至地关心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抚慰他们的情感,鼓动和鼓励他们。对于被打动的老年消费者来说,既能排解孤独,慰藉情绪,还能防病、治病,充分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要,他们的慷慨解囊也就顺理成章。
问题并不在这里,如果保健品确实有效,价格合理,本身也就无可厚非。但是,推销给老年人的所谓保健品,往往质次价高,大多数毫无任何保健价值,营销所鼓吹的噱头,其实从日常饮食中完全可以得到满足,毫无进补或滋养的必要。
其实,这么多年来,保健品市场历来乱象丛生,充斥着大量似是而非的养生谣言、伪科学噱头,以及虚假的广告陈述。近年保健品市场逐渐收缩到老年人市场,现代的老年人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不足以识破保健品营销噱头背后的谎言。所以,老年人在各种保健品“骗局”中总会成为最容易受伤的人群。
说起来,要帮助老年人远离保健品“骗局”,还真不是一次3·15就能奏效的事情。一方面,政府的相关监管部门必须行动起来,切实整饬保健品市场的乱象,这是从源头切断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骗局”;另一方面,如何引导和创造条件,让更多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为人子女,也是社会管理部门必须要认真考虑的一件大事。这才是帮助老人提高防范能力的根本之道。
8、方舟子 指出的伪科学(尽可能地例举出来)
方舟子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技术知识都是伪科学,因为不符合西方书本知识.
方舟子认为实践经验学是伪科学,因为不是大学实验室里搞出来的论文.
方舟子认为所有宗教都是伪科学,根本不应该有人去信仰.
方舟子认为所有学历比它高或者比他低的,只要混的比他好的海归们,学历都肯定有假.
方舟子认为大象是不长毛的,所以现实中的大象就这样被忽悠的没毛了.
方舟子连过桥米线的汤构成比例都不清楚,就敢咬过桥米线这几百年历史是不科学不卫生了。
9、有哪些收智商税的伪科学产品?
现在商品层出不穷,真得需要好好辨别,我们来细数一下交智商税的伪科学产品吧。第一个就是当时风靡各大淘宝店首页的55度杯,热水瞬间变凉水的概念着实吸引人,但是,谁买谁知道啊,这商品简直就是在吹牛啊,什么这奖那奖的,真得仔细琢磨琢磨咋回事了。
第二个就是减肥达人必买的疯狂甩脂机,当时一下子席卷了各大商场,我还去体验了一下,感觉贼好,就像是有人迫使我的肥肉运动一样,但是,我自己也没主动运动啊,这原理是不是有点说不通啊,插上电只让它震动,究竟有没有效果,完全没有!只能是自己买个心安。
第三个就是什么瘦脸仪,说它有效果吧,就是弄完的一瞬间,脸真的小了一个size,你一睡觉,或者你一经过运动之后,脸又回来了,所以想要改变脸型,这个瘦脸仪的效果微乎其微,还不如直接减肥,瘦了脸也瘦了。
第四个是减肥糖,我之前吃过一款说饭前吃可以抑制脂肪吸收,这样就不会胖的糖,我吃了一周下来,一斤没瘦,你不能说人家没效果,你也不能说有效果,它宣传里面有藤黄果,但是这个量达没达到可以抑制脂肪吸收的效果,我们无从考证,所以,像这种通过外力来改变某些东西的,我们还是不要信了,这都是被划为智商税伪科学的产品,现在我是明白了,有的时候抄近道的产品,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需要交智商税的。
10、保健品有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