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芪的保健功效有哪些?
2、黄芪红枣汤的作用,做法以及吃法
黄芪是名贵中药材,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因此黄芪年消耗量十分庞大。而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个植株不再存活。黄芪的野生资源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日渐稀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黄芪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
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中文名】黄芪
【类别】补气药
黄 芪 Radix Astragali(英) MilkvetchRoot
【别名】 绵黄芪。
【来源】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
【性状】 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略扭曲,长30~90cm,直径0.7~3.5cm。表面淡棕黄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质坚韧,断面强纤维性。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性味】 性温,味甘。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主治】
1、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
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
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
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
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
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
服三十丸。
7、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
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8、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
水送下。
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
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10、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
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
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3、黄芪瘦肉汤的做法,黄芪瘦肉汤怎么做好吃,黄芪
配料:黄芪50克,猪瘦肉适量,调味品适量。
制法:将黄芪洗净,与切成小块的猪瘦肉一起放入沙锅内,加葱、姜、,加适量水,先大火,后小火,炖至肉熟烂即可。
用法:每周服两次,连服4周。每次饭前服用。
功用:本药膳有补气固表之用。黄芪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猪肉含17%的蛋白质。二者合用可气血双补,适用于气虚所致的倦怠乏力、便溏腹泻,并能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黄芪,我们知道黄芪不但可以药用而且还可以食用,黄芪有很好的养生保健功效,经常吃黄芪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上文我们采用了黄芪搭配上猪瘦肉做成了黄芪瘦肉汤。
4、红枣黄芪乌鸡汤吃了有什么作用?
此道汤气血双补,固肾调精。适用于月经病气血不足、肾虚者,经期不准、经量少而色淡、神疲气短、多梦失眠、头昏腰酸、面色苍白等。
.乌鸡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矿物质。乌鸡的维生素A含量是鳗鱼的10倍。维生素A是保护皮肤的良药,具有卓越的抗血酸功能。动物实验证明,维生素A的化合物具有防癌的效果。乌鸡的铁比菠菜的含量高10倍,有专家指出,动物性铁和锌类矿物质比植物性矿物质的吸收率高2倍。乌鸡是低脂肪、低糖的碱性食品。乌鸡的质量分析数据表明:蛋白质占60%以上,脂肪则只占20%。这种低脂肪比率可与大豆及藻类媲美,其含糖量也不高,是担心肥胖者以及患糖尿病等多种成人病的患者可以放心食用的食品。乌鸡又是碱性食品。由于血液中的胆固醇以及中性脂肪、糖、尿酸等物质的量的增加,从而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各种成人疾病,而食用碱性食品的乌鸡功效就是会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中性脂肪,清洁血液,可预防孕产妇妊高征。乌鸡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赖氨酸、蛋氨酸和组氨酸,有相当高的滋补药用价值,特别是富含极高滋补药用价值的黑色素,有滋阴、补肾、养血、添精、益肝、退热、补虚作用,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和抗衰老,自古享有“药鸡”之称。对产后亏虚、乳汁不足及气血亏虚引起的月经不调、子宫虚寒、行经腹痛、崩漏带下、身体瘦弱等症,均有很好的疗效。乌鸡气味甘、微温、无毒,有补中止痛、滋补肝肾、益气补血、滋阴清热、调经活血、止崩治带等功效,特别是对妇女的气虚、血虚、脾虚、肾虚等症以及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尤为有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乌鸡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赖氨酸、蛋氨酸和组氨酸,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和抗衰老。乌鸡适合煲汤,下面介绍笔者制作乌鸡药膳汤的过程与方法。
黄芪有益气补虚、强壮脾胃的功效,适用于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含多种抗菌成分,能增强免疫功能,从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另外,它能增强细胞的新陈代谢,有抗疲劳、抗衰老、抗辐射、保护肝脏等功能。
红枣在中药中的应用:
1.健脾益胃:脾胃虚弱、腹泻、倦怠无力的人,每日吃红枣七颗,或与党参、白术共用,能补中益气、健脾胃,达到增加食欲、止泻的功效;红枣和生姜、半夏同用,可治疗饮食不慎所引起的胃炎如胃胀、呕吐等症状。
2.补气养血:红枣为补养佳品,食疗药膳中常加入红枣补养身体、滋润气血。台大免疫学孙安迪博士大力提倡平时多吃红枣、黄芪、枸杞,能提升身体的元气,增强免疫力。
3.养血安神:女性躁郁症、哭泣不安、心神不宁等,用红枣和甘草、小麦同用〈甘麦大枣汤〉,可起到养血安神、舒肝解郁的功效。
4.缓和药性:红枣常被用於药性剧烈的药方中,以减少烈性药的副作用,并保护正气。如:「十枣汤」中,用大枣缓解甘遂、大戟、芜花等泻药的毒性,保护脾胃不受伤害。
红枣是补气养血的圣品,同时又物美价廉,民众无需购买坊间昂贵的补品,善用红枣即可达到养生保健的功效。
5、黄芪红枣汤可否长期服用
可以长期服用。
1、黄芪是具有保健功能的药材,能够加强食疗功效。在此汤中,补气的最佳食材当属黄芪。适量饮用黄芪大枣汤能够有效改善脾胃虚弱、气短乏力等症,还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2、 如果气虚、气短比较严重,可将生黄芪换成炙黄芪,补气功效更强。
3、黄芪性偏温,补气升阳,易于助火,所以有阴虚阳亢、热毒亢盛、食积内停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阳热亢盛。
6、黄芪汤的简介
中文名称: 黄芪汤
来源: 李汉俊
功效: 益气托脓,泻火解毒
主治: 肺脓疡
方歌:生芪赤芍丹皮桔,大黄瓜蒌鱼腥草。气虚便秘亦可用,补气健脾润肠通。
7、常喝黄芪做的汤,能预防冠心病吗?
黄芪含有多糖、单糖、黄酮类、甜菜碱、叶酸、多种氨基酸、粘液质、树胶、纤维素和微量元素硒、硅等,对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心肺功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减少、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利尿、健肾、降血糖、镇静、抗病毒、杀菌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由于黄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还具有良好的抗癌和预防冠心病的作用。因此,经常用黄芪煎汤,泡水当茶饮,与糯米煮粥喝,炖母鸡煮黑豆、炖大豆,皆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中药方心脏病康复汤为纯中药制剂,绿色安全无毒副作用,药物直达有效部位,能有效抵挡主动脉病变血管处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效治疗冠心病。
8、黄芪汤任何人都可以喝
以下人群不宜食用黄芪:
1、一些躁热体质的人就不适合长期吃或者多吃。
2、有感冒发热、胸腹满闷等症者,不宜服用黄芪。
3、如患有肺结核病的人,有发热、口干唇燥、咯血等症状者,不宜单独服用黄芪。
4、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服用黄芪,另外孕妇不宜长期大量应用。
9、黄芪不能和什么东西一起炖汤
黄芪不能和萝卜一起炖汤。
萝卜有“下气”和“消滞”的作用,因此与补气类药物(如黄芪、人参、党参等)同食会对药效产生一定的阻碍。
黄芪能补气升阳、利水消肿、固表止汗,适用于气虚引起的倦怠乏力、气短、盗汗、水肿等。生黄芪多用于固表利水,蜜炙(切制后加蜂蜜拌炒)可用于补中益气。
冬天用黄芪能滋补强身,泡酒、做菜、煨汤、调味均可,但每天用量不能超过30克。常服可令人精神焕发、体质增强、气色更好。
人参补气侧重于脏腑气虚,黄芪则侧重补益卫表之气。经常容易感冒的人,出汗过多,可用黄芪泡水饮。现代研究发现,黄芪对治疗蛋白尿有一定作用,还能调节血糖
人参补气侧重于脏腑气虚,黄芪则侧重补益卫表之气。经常容易感冒的人,出汗过多,可用黄芪泡水饮。现代研究发现,黄芪对治疗蛋白尿有一定作用,还能调节血糖
(9)黄芪保健汤扩展资料
黄芪泡水喝的好处:
1、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由于气虚导致的出汗问题,脾虚可导致疲劳,肺虚可导致咳嗽气短,用黄芪饮水可解决这些问题。在流感季节或冬季,黄芪水可以预防感冒。
2、保护肝脏
黄芪喝水可以保护肝脏,有肝炎、胃溃疡、胃炎或肝脏损伤的患者,每天可以喝黄芪茶,是很有好处的。
3、可以调节血糖
黄芪泡水喝可降低血糖,但是对苯乙双胍和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4、抗肿瘤
黄芪含有多糖的抗肿瘤药物可增强疗效,副作用会降低。患有癌症的人,长期使用黄芪,可以起到更好的抗癌作用。
5、利水消肿
无论您早晨起床出现眼睑肿胀,还是腿部肿胀,或由高血压和糖尿病引起的水肿,都可以泡黄芪水消水肿。
10、黄芪,党参,红枣,枸杞,黑豆煲水属于保健汤水吗
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于气虚不足,倦怠乏力,气急喘促,脾虚食少,面目浮肿,久泻脱肛.本品为临床常用的补气药,功能补脾益肺,效近人参而为较弱,适用于各种气虚不足者,常与黄芪,白术,山药等配伍应用;如血虚萎黄及慢性出血疾患引起的气血两亏的病症,配补血药如熟地,当归等.
意见建议: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枣: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的功能.这都是补中益气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