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国保健品因性延时的药
一般情况下,吃避孕药会推迟月经吗?
会
会推迟多久zd?会不会超过7天以上?
因人而异
房事后,一般要多少天才可以知道是不是怀孕了呢?
性生活10天后左右时间就可用早孕纸测定.或尿hcg检查
经期延长,月经推迟一周属于正常情况.
属月经不调原因有:1.内分泌失控.2.妇科病.如盆腔炎可在经期做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激素6项和阴道b超检查内分泌功能、hcg检测,以明病因.3.药物.如吃过避孕药.4.有时因性生活刺激、性兴奋导致的激素分泌变化引起提前或推迟.5.怀孕.6.饮食天气药物精回神等都可以引起月经延迟.可服:黄体酮或益母草膏或乌鸡白凤丸进行调理注意休息,不要喝酒,禁忌辛辣食物.
避孕药可对72小时内的性生活有效,女性吃了是否会产生副作用
避孕药可以干扰3个月的月经周期
是药3分毒.避孕药难尤其是紧急避孕药,吃多了对身体没有一点好处..它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干扰正常月经,导致月经失调和阴道出血,可采取宫血宁治疗甚至造成不孕.因此,它不能当作经常性的避孕手段.
怎么服用紧急避孕药?根据自己需答要服不能连服,一年最多只能3次,停药6月后才能怀孕.如果你服用的是第3代短效口服避孕药,则停药后经过一次正常月经即可怀孕.
2、谁包装了这些专家 是养生节目还是保健品广告
保健品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尤其是老年人,总是对其寄予很高的厚望,但最终往往以失望告终。这里面,既有某些商家不负责任夸大宣传等原因,也有部分是老百姓不能客观认识的结果。
近日,健康时报进行了中国网民整体保健状况调查,调查着重于人们的保健意识状况、对保健产品的认知状况、对保健信息传播渠道的认知度等方面。
调查顾问:中国保健协会副会长 吴大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 黄建始
调查人数:42718人
调查时间:1个月调查结果分析:五成人选择
错误的绿色标志
保健食品种类很多,对于保健食品的安全性的辨别就显得非常重要。学会看保健食品图形标志是一个最起码的常识。
调查结果显示,有25.84%的人选择蓝色标志,而有48.78%的人选择了绿色标志。当被问到目前保健食品由哪个国家机构审批的问题时,有近七成的网民能够做出正确回答,不知道和做出错误选择的网民占总数的31.34%。
专家讲解:只有25.84%的人选择蓝色标志,说明大家对合格保健食品的鉴别能力不高。凡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须经相关部门审查确认、审批,对审查合格的保健食品发给《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外包装上有国家保健食品标志--业内称“淡蓝色牛头标志”,这是确定一个保健食品是否合格安全的最基本条件。
此外,我们还要看成分标签和说明书。有些不合格的保健食品,因为伪造蓝色小标属于违法行为,就制造一个其他颜色的标识,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绿色,利用了人们追求绿色、健康的心理。48.78%的人选择了绿色标志就是被这样的心理所左右了。
八成人错误认为保健品有副作用
八成以上的消费者认为保健品有副作用,其中16.83%的消费者认为绝大部分保健品都有副作用,60.5%的消费者认为部分保健品有副作用。有15.89%的消费者觉得保健品没什么副作用。6.36%的消费者则表示自己不太清楚。
专家讲解:说保健食品有副作用这完全是错误的,只有药物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而这些副作用还是在体质限制或者是错误用药的前提下产生的。保健食品首先是一种食品,不存在副作用一说。作为食品,第一就是安全,第二才是具备一些辅助的功效。可以这样说,只要是国家批准生产的正规保健食品,在正常的情况下食用,是不会出现副作用的,多数的消费者还是多虑了。
大多数消费者支持国产保健品
网友对保健产品的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有47.72%的网民推崇国内品牌,10.07%的网民用国外品牌,两者都用的人群比例为30.83%,11.38%的网民不用保健品。
专家讲解:购买保健产品支持国货的做法是正确的。
拿保健食品来说,国内的保健食品在购买前可以查阅得到相关批准文号,非常直观。进口保健食品能取得正规进字号的产品并不多,很多通过非法的渠道进入,没有保障。
保健食品热度高于保健器械
目前市面上的保健产品主要有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保健器械等三种类型。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保健用品主要是保健日用品,例如保健牙膏、保健牙刷、保健内衣、保健枕等;而保健器械则是指具有预防、诊断、治疗等作用的医疗器械,如血压计、血糖仪、按摩器等。
67.65%的调查对象青睐保健食品,超过五成的调查对象对保健用品感兴趣,保健器械受欢迎程度比例为34.36%。
专家讲解:市场反映基本能体现客观现实。目前,保健食品行业制度更加健全,审批更加严格,产品也更加安全可靠。但保健器械则有一些鱼目混珠的情况发生,市场情况比较复杂。保健器械不归于医疗器械,而又具有医疗器械的某些特征,因此,具体的标准很难界定,不能像保健食品一样有明确的指标进行量化评判。因此安全系数也略低一些,消费者能感受到这一点,因此对保健器械的认可度就低一些,制定保健器械的标准是相关监管部门下一步要做的重点。
保健品广告 消费者喜电视厌广播
保健品广告可信度的高低与传播方式有很大关系。通过电视媒介发布的保健产品广告可信度最高,达到了35.24%;报纸杂志的可信度为14.49%;广播可信度偏低,仅占3.44%,调查中,32.35%的调查对象认为上述的媒介均不可信。
专家讲解:老百姓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电视媒体在这方面占有优势,也很容易获得认可。32.35%的调查对象认为上述的媒介均不可信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
这一方面反映了目前我国保健品广告的过多过滥状况,另一方面也表明,要提高保健产品的可信度,除了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外,提高保健品产品的质量才是根本。
一成消费者能辨别虚假宣传
消费者知道哪些是保健产品违法广告吗?有12.33%的调查对象表示清楚,20.21%的人完全不清楚,更多的人介于清楚与不清楚之间。
专家讲解:辨别虚假宣传是消费者保护自己不被欺骗的重要武器,有一些基本的违法广告辨别准则:
一是未经卫生部审查批准,而以保健食品名义经营的;
二是保健食品的名称、标签、说明书未按照核准内容使用,有的违规宣传疗效,标签或说明书上印着“缓冲……症状”、“适用于……疾病”等字样;有的则随意宣传功效,标榜能“滋阴壮阳、调理气血”等;
三是索证不齐,部分经营单位未索取《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复印件和产品检验合格证。
此外,下列行为均属违法表现:使用医药科研单位、医生、患者的名义作证明;出现治愈率、有效率以及其他不科学的断言和保证;出现有奖销售、馈赠等违法促销内容;违法发布治疗肿瘤药品的广告等。其它调查结果:对于保健,68.11%的消费者认为“日常保健”是保证健康的最佳途径,23.46%的消费者选择“有病就治”,8.43%的消费者选择“定期体检”。
消费方面,59.46%的人每月花200元左右用于保健产品的开支。15.86%的消费者花200~500元,花500~1000元、1000元以上的消费者比例分别为5.44%、0.52%。
保健知识积累方面,36.03%的消费者会通过定期看健康书报、网页或节目来积累健康养生保健知识,49.18%的消费者偶尔关注,12.99%的消费者会在有健康需求时查询相关信息,仅1.80%的消费者从来没有注意过。
参加健康教育培训积极性方面:49.36%的消费者表示只要有益,一定去,45.38%的消费者稍显犹豫,5.26%的消费者认为保健教育没必要。
市场认可方面:31.65%的消费者认为保健产品市场非常混乱,54.51%的消费者认为“稍有改善”,13.63%的消费者认为“大有改善”,0.21%的消费者认为“非常规范”。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保健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
3、一、不喝碳酸饮料;二、不吃保健品。 这两句话有没道理?
聚会聚餐时喝饮料是难免的,而碳酸饮料常常是人们的最爱。不仅仅是可乐,所有带“气”的饮料实际上都属于碳酸饮料的范畴。但大家可能并不知道,含糖碳酸饮料可以显著提高患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既然如此,你还会喝吗?外国的一家医院针对3318名护士每天摄入碳酸饮料的数量和蛋白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每天饮用两罐以上碳酸饮料的护士,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了30%。
其实还有另一项动物实验也证实碳酸饮料有肾脏损害的可能。通过对小鼠进行的动物实验,科学家们发现,适度摄入果糖会增强肾脏对一种调节体液中盐平衡的蛋白质的敏感度。这会导致肾脏细胞增加对盐的重吸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摄入碳酸饮料中的主要成分是水、果糖、二氧化碳。其中可乐中还含有微量的咖啡因。由于喝碳酸饮料会使大脑释放多巴胺,使人出现类似于成瘾的感觉,所以喝饮料往往会比喝水时的饮用量大得多,使得肾脏的负担加重,对于肾脏本身有基础病变的患者,长此以往会增大肾脏功能损害的风险。碳酸饮料相比于苏打水,会大量添加果糖,由于果糖的甜度远大于葡萄糖和蔗糖,因此会给碳酸饮料带来很好的口感。但是由于一罐碳酸饮料中所含的糖分就已经超过人体每天建议摄入量的上限,因此饮用碳酸饮料会造成每天的糖分摄入过量。对于存在糖代谢障碍的人群,饮用碳酸饮料会加剧体内糖代谢的不平衡,进一步损伤本来已经不堪重负的糖代谢能力,使得血糖升高,血糖长期处于高值会损害肾脏,最终导致糖尿病肾病。因此对于体内糖分代谢不好的人群,喝碳酸饮料确实会对肾脏产生明显的影响。另外,碳酸饮料中的高糖分有比较强的利尿作用,会增加尿量,这也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同时会造成体内钙离子的大量流失。
肾脏也是人体调整酸碱平衡的重要器官。碳酸饮料中溶解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其在水中形成碳酸,大部分碳酸会在胃里析出气态的二氧化碳通过食管排出体外,少部分碳酸会随着水分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形成碳酸根和碳酸氢根作为人体酸碱平衡的缓冲剂。总的来说,碳酸对于人体的伤害比较小。但是,为了平衡口味和PH值,有些碳酸饮料,如可乐中会加入磷酸。磷酸会被人体完全吸收进入血液。动物血液中钙磷是有一定关系的。如果长期摄入超过人体正常需要的2倍~3倍的磷,则会引起钙的代谢变化,钙大量排出体外,使得血液中钙的含量降低,也容易造成钙离子在肾脏中与尿液中的其他物质反应形成胆结石。
4、进口保健食品如何判定属保健食品
保健品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尤其是老年人,总是对其寄予很高的厚望,但最终往往以失望告终。这里面,既有某些商家不负责任夸大宣传等原因,也有部分是老百姓不能客观认识的结果。
近日,健康时报进行了中国网民整体保健状况调查,调查着重于人们的保健意识状况、对保健产品的认知状况、对保健信息传播渠道的认知度等方面。
调查顾问:中国保健协会副会长 吴大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 黄建始
调查人数:42718人
调查时间:1个月调查结果分析:五成人选择
错误的绿色标志
保健食品种类很多,对于保健食品的安全性的辨别就显得非常重要。学会看保健食品图形标志是一个最起码的常识。
调查结果显示,有25.84%的人选择蓝色标志,而有48.78%的人选择了绿色标志。当被问到目前保健食品由哪个国家机构审批的问题时,有近七成的网民能够做出正确回答,不知道和做出错误选择的网民占总数的31.34%。
专家讲解:只有25.84%的人选择蓝色标志,说明大家对合格保健食品的鉴别能力不高。凡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须经相关部门审查确认、审批,对审查合格的保健食品发给《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外包装上有国家保健食品标志--业内称“淡蓝色牛头标志”,这是确定一个保健食品是否合格安全的最基本条件。
此外,我们还要看成分标签和说明书。有些不合格的保健食品,因为伪造蓝色小标属于违法行为,就制造一个其他颜色的标识,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绿色,利用了人们追求绿色、健康的心理。48.78%的人选择了绿色标志就是被这样的心理所左右了。
八成人错误认为保健品有副作用
八成以上的消费者认为保健品有副作用,其中16.83%的消费者认为绝大部分保健品都有副作用,60.5%的消费者认为部分保健品有副作用。有15.89%的消费者觉得保健品没什么副作用。6.36%的消费者则表示自己不太清楚。
专家讲解:说保健食品有副作用这完全是错误的,只有药物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而这些副作用还是在体质限制或者是错误用药的前提下产生的。保健食品首先是一种食品,不存在副作用一说。作为食品,第一就是安全,第二才是具备一些辅助的功效。可以这样说,只要是国家批准生产的正规保健食品,在正常的情况下食用,是不会出现副作用的,多数的消费者还是多虑了。
大多数消费者支持国产保健品
网友对保健产品的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有47.72%的网民推崇国内品牌,10.07%的网民用国外品牌,两者都用的人群比例为30.83%,11.38%的网民不用保健品。
专家讲解:购买保健产品支持国货的做法是正确的。
拿保健食品来说,国内的保健食品在购买前可以查阅得到相关批准文号,非常直观。进口保健食品能取得正规进字号的产品并不多,很多通过非法的渠道进入,没有保障。
保健食品热度高于保健器械
目前市面上的保健产品主要有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保健器械等三种类型。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保健用品主要是保健日用品,例如保健牙膏、保健牙刷、保健内衣、保健枕等;而保健器械则是指具有预防、诊断、治疗等作用的医疗器械,如血压计、血糖仪、按摩器等。
67.65%的调查对象青睐保健食品,超过五成的调查对象对保健用品感兴趣,保健器械受欢迎程度比例为34.36%。
专家讲解:市场反映基本能体现客观现实。目前,保健食品行业制度更加健全,审批更加严格,产品也更加安全可靠。但保健器械则有一些鱼目混珠的情况发生,市场情况比较复杂。保健器械不归于医疗器械,而又具有医疗器械的某些特征,因此,具体的标准很难界定,不能像保健食品一样有明确的指标进行量化评判。因此安全系数也略低一些,消费者能感受到这一点,因此对保健器械的认可度就低一些,制定保健器械的标准是相关监管部门下一步要做的重点。
保健品广告 消费者喜电视厌广播
保健品广告可信度的高低与传播方式有很大关系。通过电视媒介发布的保健产品广告可信度最高,达到了35.24%;报纸杂志的可信度为14.49%;广播可信度偏低,仅占3.44%,调查中,32.35%的调查对象认为上述的媒介均不可信。
专家讲解:老百姓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电视媒体在这方面占有优势,也很容易获得认可。32.35%的调查对象认为上述的媒介均不可信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
这一方面反映了目前我国保健品广告的过多过滥状况,另一方面也表明,要提高保健产品的可信度,除了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外,提高保健品产品的质量才是根本。
一成消费者能辨别虚假宣传
消费者知道哪些是保健产品违法广告吗?有12.33%的调查对象表示清楚,20.21%的人完全不清楚,更多的人介于清楚与不清楚之间。
专家讲解:辨别虚假宣传是消费者保护自己不被欺骗的重要武器,有一些基本的违法广告辨别准则:
一是未经卫生部审查批准,而以保健食品名义经营的;
二是保健食品的名称、标签、说明书未按照核准内容使用,有的违规宣传疗效,标签或说明书上印着“缓冲……症状”、“适用于……疾病”等字样;有的则随意宣传功效,标榜能“滋阴壮阳、调理气血”等;
三是索证不齐,部分经营单位未索取《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复印件和产品检验合格证。
此外,下列行为均属违法表现:使用医药科研单位、医生、患者的名义作证明;出现治愈率、有效率以及其他不科学的断言和保证;出现有奖销售、馈赠等违法促销内容;违法发布治疗肿瘤药品的广告等。其它调查结果:对于保健,68.11%的消费者认为“日常保健”是保证健康的最佳途径,23.46%的消费者选择“有病就治”,8.43%的消费者选择“定期体检”。
消费方面,59.46%的人每月花200元左右用于保健产品的开支。15.86%的消费者花200~500元,花500~1000元、1000元以上的消费者比例分别为5.44%、0.52%。
保健知识积累方面,36.03%的消费者会通过定期看健康书报、网页或节目来积累健康养生保健知识,49.18%的消费者偶尔关注,12.99%的消费者会在有健康需求时查询相关信息,仅1.80%的消费者从来没有注意过。
参加健康教育培训积极性方面:49.36%的消费者表示只要有益,一定去,45.38%的消费者稍显犹豫,5.26%的消费者认为保健教育没必要。
市场认可方面:31.65%的消费者认为保健产品市场非常混乱,54.51%的消费者认为“稍有改善”,13.63%的消费者认为“大有改善”,0.21%的消费者认为“非常规范”。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保健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
5、考研吃什么保健品
首先我不怎么赞同你吃保健品,最近药品也不怎么安全。。。。
免疫力在你课余时多外出走走,清晨跑跑步,下午打打球什么的最好了,而且这同样也有助于解决记忆力的问题了,
为什么要出去走走呢?你要明白,坐的时候那种累还有学习上的那种精神疲劳都可以在户外的环境中得到很好的缓冲,你平常觉得无力,是因为肌体太过麻木了,而从户外的走动和运动再到书桌上的静修这种转变能让你的身体重新焕发一种生机,
祝你考研成功。
6、保健食品的批号:国食健字和卫食健字有何区别??
一、颁布机构不同:
卫食健字是国家卫生部2004年及以前的批准号。卫生部对审查合格的保健食品发给《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获得批准证书的保健食品准许使用卫生部规百定的保健食品标志。
国食健字由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产品批准文号。保健食品的质量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
二、格式不同:
卫食健字格式有:国产的保健品批号,格式是度:卫食健字(年号)第××××号、进口的保健品批号,格式是:卫食健进字(年号)第××××号 两种。
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
三、有效性不同:
自2004年国家成立了食品药品版管理监督局后,卫食健字权号一律要重新审批转为国食品健字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原来批准的证书重新登记审核,以往两种批准文号“卫食健字”及“国食健字”被统一规范为“国食健字”。
7、自考营养师怎么考
8、识别正规保健食品时,应注意识别外包装上是否有标志的图案
保健品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尤其是老年人,总是对其寄予很高的厚望,但最终往往以失望告终。这里面,既有某些商家不负责任夸大宣传等原因,也有部分是老百姓不能客观认识的结果。
近日,健康时报进行了中国网民整体保健状况调查,调查着重于人们的保健意识状况、对保健产品的认知状况、对保健信息传播渠道的认知度等方面。
调查顾问:中国保健协会副会长 吴大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 黄建始
调查人数:42718人
调查时间:1个月调查结果分析:五成人选择
错误的绿色标志
保健食品种类很多,对于保健食品的安全性的辨别就显得非常重要。学会看保健食品图形标志是一个最起码的常识。
调查结果显示,有25.84%的人选择蓝色标志,而有48.78%的人选择了绿色标志。当被问到目前保健食品由哪个国家机构审批的问题时,有近七成的网民能够做出正确回答,不知道和做出错误选择的网民占总数的31.34%。
专家讲解:只有25.84%的人选择蓝色标志,说明大家对合格保健食品的鉴别能力不高。凡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须经相关部门审查确认、审批,对审查合格的保健食品发给《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外包装上有国家保健食品标志——业内称“淡蓝色牛头标志”,这是确定一个保健食品是否合格安全的最基本条件。
此外,我们还要看成分标签和说明书。有些不合格的保健食品,因为伪造蓝色小标属于违法行为,就制造一个其他颜色的标识,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绿色,利用了人们追求绿色、健康的心理。48.78%的人选择了绿色标志就是被这样的心理所左右了。
八成人错误认为保健品有副作用
八成以上的消费者认为保健品有副作用,其中16.83%的消费者认为绝大部分保健品都有副作用,60.5%的消费者认为部分保健品有副作用。有15.89%的消费者觉得保健品没什么副作用。6.36%的消费者则表示自己不太清楚。
专家讲解:说保健食品有副作用这完全是错误的,只有药物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而这些副作用还是在体质限制或者是错误用药的前提下产生的。保健食品首先是一种食品,不存在副作用一说。作为食品,第一就是安全,第二才是具备一些辅助的功效。可以这样说,只要是国家批准生产的正规保健食品,在正常的情况下食用,是不会出现副作用的,多数的消费者还是多虑了。
大多数消费者支持国产保健品
网友对保健产品的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有47.72%的网民推崇国内品牌,10.07%的网民用国外品牌,两者都用的人群比例为30.83%,11.38%的网民不用保健品。
专家讲解:购买保健产品支持国货的做法是正确的。
拿保健食品来说,国内的保健食品在购买前可以查阅得到相关批准文号,非常直观。进口保健食品能取得正规进字号的产品并不多,很多通过非法的渠道进入,没有保障。
保健食品热度高于保健器械
目前市面上的保健产品主要有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保健器械等三种类型。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保健用品主要是保健日用品,例如保健牙膏、保健牙刷、保健内衣、保健枕等;而保健器械则是指具有预防、诊断、治疗等作用的医疗器械,如血压计、血糖仪、按摩器等。
67.65%的调查对象青睐保健食品,超过五成的调查对象对保健用品感兴趣,保健器械受欢迎程度比例为34.36%。
专家讲解:市场反映基本能体现客观现实。目前,保健食品行业制度更加健全,审批更加严格,产品也更加安全可靠。但保健器械则有一些鱼目混珠的情况发生,市场情况比较复杂。保健器械不归于医疗器械,而又具有医疗器械的某些特征,因此,具体的标准很难界定,不能像保健食品一样有明确的指标进行量化评判。因此安全系数也略低一些,消费者能感受到这一点,因此对保健器械的认可度就低一些,制定保健器械的标准是相关监管部门下一步要做的重点。
保健品广告 消费者喜电视厌广播
保健品广告可信度的高低与传播方式有很大关系。通过电视媒介发布的保健产品广告可信度最高,达到了35.24%;报纸杂志的可信度为14.49%;广播可信度偏低,仅占3.44%,调查中,32.35%的调查对象认为上述的媒介均不可信。
专家讲解:老百姓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电视媒体在这方面占有优势,也很容易获得认可。32.35%的调查对象认为上述的媒介均不可信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
这一方面反映了目前我国保健品广告的过多过滥状况,另一方面也表明,要提高保健产品的可信度,除了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外,提高保健品产品的质量才是根本。
一成消费者能辨别虚假宣传
消费者知道哪些是保健产品违法广告吗?有12.33%的调查对象表示清楚,20.21%的人完全不清楚,更多的人介于清楚与不清楚之间。
专家讲解:辨别虚假宣传是消费者保护自己不被欺骗的重要武器,有一些基本的违法广告辨别准则:
一是未经卫生部审查批准,而以保健食品名义经营的;
二是保健食品的名称、标签、说明书未按照核准内容使用,有的违规宣传疗效,标签或说明书上印着“缓冲……症状”、“适用于……疾病”等字样;有的则随意宣传功效,标榜能“滋阴壮阳、调理气血”等;
三是索证不齐,部分经营单位未索取《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复印件和产品检验合格证。
此外,下列行为均属违法表现:使用医药科研单位、医生、患者的名义作证明;出现治愈率、有效率以及其他不科学的断言和保证;出现有奖销售、馈赠等违法促销内容;违法发布治疗肿瘤药品的广告等。其它调查结果:对于保健,68.11%的消费者认为“日常保健”是保证健康的最佳途径,23.46%的消费者选择“有病就治”,8.43%的消费者选择“定期体检”。
消费方面,59.46%的人每月花200元左右用于保健产品的开支。15.86%的消费者花200~500元,花500~1000元、1000元以上的消费者比例分别为5.44%、0.52%。
保健知识积累方面,36.03%的消费者会通过定期看健康书报、网页或节目来积累健康养生保健知识,49.18%的消费者偶尔关注,12.99%的消费者会在有健康需求时查询相关信息,仅1.80%的消费者从来没有注意过。
参加健康教育培训积极性方面:49.36%的消费者表示只要有益,一定去,45.38%的消费者稍显犹豫,5.26%的消费者认为保健教育没必要。
市场认可方面:31.65%的消费者认为保健产品市场非常混乱,54.51%的消费者认为“稍有改善”,13.63%的消费者认为“大有改善”,0.21%的消费者认为“非常规范”。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保健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
9、卫食健字与卫食证字有何不同?
保健食品清理换证方案须知
2005年9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保健食品清理换证方案(征求意见稿)》,业内期待已久的保健食品换证工作即将开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对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原来批准的证书重新登记审核,以往两种批准文号“卫食健字”及“国食健字”将被统一规范为“国食健字”。保健食品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格局更加清晰和深刻。
对需要换证的保健食品证书的所有者来说,按照方案规定,以下几点需要格外引起注意。
一、换证时效为三个月
企业必须在通知发布之日起3个月内,填写《保健食品换证申请表》,并将申报资料报送所在地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六个月的市场缓冲期
方案规定:保健品企业获得新的保健食品证书6个月后必须使用新的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在此之前使用原标签说明书生产的保健食品允许在保质期内销售。
三、未换证保健食品将彻底出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根据换证工作进展情况分期分批公告已经换发的新的批准证书和批准文号,同时废止和注销原相应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和批准文号。换证工作结束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公告废止和注销2005年7月1日前批准的未申请换证和未予换证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和批准文号。
四、清理换证期间,一般不受理产品的变更和技术转让申请
虽然事件还不确定,但正式方案应该很快就能出台。按照该规定,如果需要申请变更和技术转让的保健食品企业需尽快办理相关手续,否则只能在自行完成换证工作再变更或转让了。
五、保健食品功能名称将趋于统一
本方案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功能名称为(辅助)抑制肿瘤的,应该将(辅助)抑制肿瘤功能改为免疫调节功能。这表示,SFDA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保健食品功能名称统一的工作。
六、清理换证设立重点范围
1、保健食品名称不规范的。
2、保健食品的批准证书的格式和说明书的内容与现行规定不一致的。
3、产品所使用的原料、辅料不符合相关文件规定的。
4、原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检测方法与现行国家规定的检测方法不一致的。
5、原料或产品存在食用安全性问题的将不予换证。
10、保健食品清理换证工作什么时候开始
保健食品清理换证方案须知
2005年9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保健食品清理换证方案(征求意见稿)》,业内期待已久的保健食品换证工作即将开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对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原来批准的证书重新登记审核,以往两种批准文号“卫食健字”及“国食健字”将被统一规范为“国食健字”。保健食品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格局更加清晰和深刻。
对需要换证的保健食品证书的所有者来说,按照方案规定,以下几点需要格外引起注意。
一、换证时效为三个月
企业必须在通知发布之日起3个月内,填写《保健食品换证申请表》,并将申报资料报送所在地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六个月的市场缓冲期
方案规定:保健品企业获得新的保健食品证书6个月后必须使用新的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在此之前使用原标签说明书生产的保健食品允许在保质期内销售。
三、未换证保健食品将彻底出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根据换证工作进展情况分期分批公告已经换发的新的批准证书和批准文号,同时废止和注销原相应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和批准文号。换证工作结束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公告废止和注销2005年7月1日前批准的未申请换证和未予换证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和批准文号。
四、清理换证期间,一般不受理产品的变更和技术转让申请
虽然事件还不确定,但正式方案应该很快就能出台。按照该规定,如果需要申请变更和技术转让的保健食品企业需尽快办理相关手续,否则只能在自行完成换证工作再变更或转让了。
五、保健食品功能名称将趋于统一
本方案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功能名称为(辅助)抑制肿瘤的,应该将(辅助)抑制肿瘤功能改为免疫调节功能。这表示,sfda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保健食品功能名称统一的工作。
六、清理换证设立重点范围
1、保健食品名称不规范的。
2、保健食品的批准证书的格式和说明书的内容与现行规定不一致的。
3、产品所使用的原料、辅料不符合相关文件规定的。
4、原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的检测方法与现行国家规定的检测方法不一致的。
5、原料或产品存在食用安全性问题的将不予换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