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运用中医知识促进身心健康
你可以看看黄帝内经和其他中医书籍。中医讲究阴平阳秘,即阴阳调和。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如果我们把身体维持在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下,致病因子就无法使你的身体生病。还有要顺应自然,根据气候人体有不一样的变化从而采取相应行为促进身体健康。所以,你得知道一些中医理论常识才能帮助你养生,还有中医很注重肾,肾为作强之官,肾虚百病丛生,所以你想养生,必先养肾,养肾的方法,就是至少要做到不熬夜不久坐节制房事。节制房事很重要,对于年轻人就是要戒手淫,对于身体已经虚的人就建议直接禁欲一段时间,来恢复机体!
2、中医健康管理师是干什么的?
健康管理师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证书,培训有省职业鉴定中心网站的定点培训机构开展相关专业考
证培训,具体可登陆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网站查询相应的机构,再去咨询学习。
健康管理师所需掌握的技能有:
1、健康管理概论
2、营养学基础知识(7大营养素、各类食物营养、膳食指南、膳食平衡宝塔)
3、健康相关产品的安全与卫生(食品、饮用水、化妆品)
4、身体活动评价与干预(身体活动测量、运动处方)
5、心理学概论(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中老年人心理问题与卫生、心理评估)
6、预防医学概论(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流行病学、统计学、循证医学)
7、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相关知识(临床医学、体格测量、常用检验指标临床意义、健康与疾病、药物知识、家
庭医疗器械)
8、中医学概论(中医哲学、中医基本特点、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诊法辩证、中医体质辨识、中药
学、中医养生预防与康复、常用保健中药、中医药膳)
9、健康风险评估与干预
10、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服务与营销
11、健康信息收集与管理
1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管理(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冠心病、脑血管病、脂肪肝、骨质疏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
3、中医心理治疗为什么对药物治疗比较重视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心理治疗,是灵活的运用传统的中医疗法去作用于有机体,使之渐进性的趋于一个有机平衡!
4、如何养心
静则神藏,静心养心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世界是从静寂中产生的,“有生于无”、“动生于静”,包括人的产生。人的精神更是来源某种静寂。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主要内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 “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首先做到心静,心态自然, 《黄帝内经》云: “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要知道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的道理。《太玄经》曰:“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则害生,伤神则侵命。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完则体平,心安则神逸,此全生要诀也。”说明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就会危害身体,伤神就会影响生命,所以养性以保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全使身体平安,心安使精神安逸,这是保证生命的重要因素。控制思虑,保持平静,使人明白事理。当内心平静,气息就会和顺,身体自然健康,方能得到长寿。所以说,心平则神安,心平气和有利于延年益寿。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如果一个人终日心烦气躁,顾虑重重,异想天开,想入非非,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一旦达不到个人的欲望,就终日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焦虑失眠,精神衰弱,则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将随之而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七部要经》云:“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也。”此话是指神思宁静,心志就平和,则身体 ,就会健康。若精神浮躁,心意摇荡,身体就会受害。要想身体健康,首先要注重调理精神。所以安静养神来保心,清虚静心使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诱惑。所以要学会“闹中取静”、“静中养生”的方法,搞好自身宁静养心的保上健。近年来国内外兴起“静坐法”,它确实可驱去疲劳,消除疾病,恢复体力,净化心灵,沐浴精神,是静以养心的好方法。我每天午后、晚上静坐闭目养神,或午后稍睡片刻,便觉得神清心安。这样有利于健康长寿。养生重在养神,神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是指人的生命力及其灵性和朝气,神在于养,情在于节,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以情来,寿随志定。情志是形体之根,内含精、气、神。而情志摄生最主要的为养神。养神是人对自身的认识,是精神、认识、感情和思维方面的修炼。古人认为神清则骨老,多情则骨衰。一般情况下,情志健康、无妄念的人,也是心理上最为健康的人。精神乐观、坦然,神思不变,气血就安然平静,就无害于脏腑功能,人就会远离疾病和衰老。若人多杂念,精神委靡,久而久之就会削弱正常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失常,精神和身体得不到滋养,疾病将随之而来。若精神不空虚,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取形俱,才能享尽天年。调节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处世要与人为善,气量大,不斤斤计较,助人为乐。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顺境也有逆境。遇到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遇到逆境时,不要垂头丧气,自暴自弃。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要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乐于恬淡,使心志处于虚无状态,才能与天地同寿。清心静神,就是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而清静是指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经过修炼才能达到的状态。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才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清心静神主要是指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儿童时大闹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或思想受到重大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节,则多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增加,如肿瘤、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只有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心,才能有效地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利于身心健康。《太平经》云: “求道之法,静为基先。”说明求道的首要方法在于静。《直仙真指》云:“清静二字,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说明清是指心的本源清静,静是指气海安静。心源清外界事物就不会干扰,性情稳定而神气清明;气海静,邪恶的欲望就不可能产生,精神内守,脏腑强盛。心里纯净,神就不受干扰,人就能常常处于清静之地。而佛家的禅静是在修禅的过程中,修行者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抵制环境刺激对人的心理、生理活动的干扰,达到超凡脱俗,趋于寂静。通过禅定达到内心清静,精神不涣散;只有精神不涣散,身心才能健康,令人长寿。可知佛家的禅定养生与中医强调心理保健是相似的,即练身调形,首先要主动地调摄精神。因为精神清静,意志安逸,心神安定,达到真气调和顺畅而不生病的状态。虽然中医心理养生与佛家禅定有一定差别,但它们的养生宗旨是一致的,即静心养性。
5、中医养生的认识
楼主你好!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简述 所谓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编辑本段历史古代中医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现代中医 1、西方医学进入 1568年澳门区主教卡内罗在澳门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所西医教会医院,从此西医来华就未曾间断,但那时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是在澳门、广州一带,而且大多是传教士医生,主要工作是传教,行医是接近民众获得良好印象的传教辅助方式。 现代医学进入中国时,奎宁等一些中国原来没有的药物丰富了治病手段。但是,当时西方西学是相对落后的。那是西方西学也自觉地把自己的医术作为针对中医病症所进行的补充治疗。他们所使用的汉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医学。如感冒、伤风等。 晚清进士唐容川,认为中医比西医高明,但西医也有所长,“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所以应该“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这是他著名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基本主张。 甲午战争之后,中医丁福保和海归西医颜福庆创办的两个医学团体“中国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那时,医学会内部并不强分中西门户,因为医学会的宗旨是博采各种医理,改良医学。丁福保主持的中国医学会其章程中明确说:“研究中西医药学,交换知识,振兴医学。”引进西医的目的依然体现了改良主义的主张。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现在医学的冲击 辛亥革命后,再次重新制定政策,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这针对的只是西医,因为只有西医有专科学校,而中医是师徒传习的。因为条例中完全没有涉及中医,各地中医以为,“是可忍,孰不可忍”。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首先公开批评北洋政府的医学教育政策,并指责清末民初两次制订学制都以日本体制为蓝本,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就已推行废除中医的政策,不列中医的意图无非是效法日本。这就是近代医史上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此后,废除中医与捍卫中医的问题一直存在至今。 可见,现代医学冲击中医行为开始于政治家的治国方略。在此背后,是西医学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成果,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医学科学。 3、中西医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示。这从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医学发展。背后的原因是,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并没有真正失去市场。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独立使用。因此,聂文涛先生认为,这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结合,还为实现理论上的结合。 4、中医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界众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尝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中医学。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影响了一代学者。比如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编辑本段理论基础 中医具有深度的养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延长生命、预防衰老和拥有健康。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编辑本段因素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希望我能够帮到你! 呵呵~
6、1.简述二十一世纪身体健康的概念 2.中医中中指的七情是什么?它对应的脏腑与五行又有什么关系?
1.简述二十一世纪身体健康的概念 2.中医中中指的七情…3465
7、身体健康的十大标准是什么?
1、双目有神
目光炯炯有神,无呆滞之感,说明精充、气足、神旺,脏腑功能良好。《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意思是眼睛为脏腑精气的汇聚之所。《黄帝内经》还有“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一说。古人将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整个眼窝是精气的表现,其中肾表现在瞳孔,肝表现在黑眼球,心表现在眼睛的血络上,肺表现在白眼球,脾约束整个眼睑。由此可见,眼睛的状况跟五脏六腑的精气息息相关。
2、脸色红润
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古人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因此面色是气血盛衰的“晴雨表”。脏腑功能良好,气血充足则脸色红润,气血亏虚则面容没有光泽。
3、声音洪亮
肺主气,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无力,故声音的高低取决于肺气充足与否。
4、呼吸匀畅
《难经》指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可见呼吸与人的心、肺、肝、肾关系极为密切。只有呼吸不急不缓、从容不迫,才能证明脏腑功能的良好。
5、牙齿坚固
口腔卫生,基本上没有龋齿和其他口腔疾病。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是骨的一部分,与骨同源,所以牙齿也依赖肾中精气来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精髓不足,则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6、头发润泽
中医认为,“肾者,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头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不仅依赖于肾中精气之充养,还有赖于血液的濡养。健康的人,精血充盈,头发润泽;反之,精血亏虚时,头发易变白而脱落。
7、腰腿灵便
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乏力。膝为筋之府,肝主筋,肝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则四肢屈伸不利。灵活的腰腿和从容的步伐是肾精充足,肝血旺盛的表现。建议大家保持每周3次以上的运动,每次半小时,使肌肉、骨骼和四肢灵活自如。
8、体形适宜
即保持体形匀称,不胖不瘦。标准体重=身高(厘米)-100(女性减105)(公斤)。中医认为,胖人多气虚,多痰湿;瘦人多阴虚,多火旺。过瘦或过胖都是病态的反映,很容易患上糖尿病、咳嗽、中风等病。
9、记忆力好
“脑为元神之府”,“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人的记忆全部依赖于大脑的功能,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表现为记忆力强、理解力好。
10、情绪稳定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反映着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能正常表达则身体健康,七情过度表达则直接伤及五脏:过怒伤肝,过喜伤心,思虑过度伤脾,过度悲忧伤肺,惊恐过度伤肾。因此,对于日常产生的各种情绪,能正确对待,善于调节,才是健康的表现。
8、心理咨询与中医养生能否连在一起 做成个项目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
心里咨来询治疗心机疾病和心里创伤。
中医养生治疗在源外身体,且副作用小或无。
心里治疗和中医养生两者结合百,可谓相得益彰。
人心是最脆弱,最敏感的,它不像度皮外伤,时间久了可以愈合!心伤没有开导,没有发泄,没有机遇,很难好的,不是说哀莫大于心死知吗?
我觉得如果这两者真做成一个项目
那么真的很伟大道,很牛逼,我很期待!
9、中医保健与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保健与养生方法从大的范围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即zd饮食养生、运动养生以及心理养生
饮食养生方面: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
运动养生方面: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版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
心理养生方面:心理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权。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
具体可以可参考文献:www.yangshengu.com/shenghuo/bgys/146.html
10、我是学中医毕业的,去年刚考过三级心理咨询师,往下该怎么发展呢(我想搞身心健康咨询)
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并且运用心理学知识
把中医中的情志医学 心身医学等和心理咨询 治疗相结合 在中医院做内科心身病科都不错的
要是能再多学习学习精神病学 当一个精神科医生也是可以的啊
如果不在医院工作 可以自己开心理诊所 或者当一个心理咨询师
专业做非精神病 神经症等正常人的心理健康工作啊。。。
能有中医毕业的基础再弄心理学真的挺简单呢
祝你成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