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脊髓炎 > 视神经脊髓炎脑脊液

视神经脊髓炎脑脊液

发布时间:2021-07-21 06:03:02

1、脑脊液的临床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 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1、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蛋白质含量为3-6.5g/L;结核性脑膜炎刺激症状期蛋白质含量为0.3-2.0g/L,压迫症状期为1.9-7g/L,麻痹期为0.5-6.5g/L;脑炎蛋白质含量为0.5-3.0g/L。
2、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如脊髓蛛网膜炎与脊髓肿瘤等,其蛋白质含量可在1.0g/L以上;
3、脑软化、肿瘤、退行性病变等,脑脊液蛋白如tau蛋白和aβ42可增至0.25-0.8g/L。
4、多发性神经根炎、浆液性脑膜炎、脑脊髓梅毒、麻痹性痴呆、脑溢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脑脊液蛋白亦增加。 1、前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舞蹈症、帕金森病、手足徐动症等;前白蛋白减少常见于脑膜炎。
2、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白蛋白减少见于脑外伤急性期。
3、α1-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膜炎、脑脊髓灰质炎等。
4、α2-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肿瘤、转移癌、胶质瘤等。
5、β-球蛋白增高:常见于某些退行性变如帕金森病、外伤后偏瘫等。
6、γ-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胶质瘤、重症脑外伤、癫痫、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症、脑部感染、周围神经炎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2、视神经脊髓炎有什么危害呢?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l,NMO)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临床以视神经和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为主要特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30~40岁,女性多见。目前通常将单时相的视神经脊髓炎称为Devic病,多时相者称为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
病因
本病病因及确切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HIV、登革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甲型肝炎等病毒感染及结核分枝杆菌、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遗传因素不明,多无家族史,有少数家系的病例报道。
临床表现
一般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分别在数天内和1~2个内月达到高峰。少数慢性起病者病情在数月内稳步进展,呈进行性加重。1.视神经损害双眼常同时或先后受累,开始时视力下降伴眼球胀痛,尤其在眼球活动时更明显。急性发病者患眼几小时或几天内部分或完全视力丧失。视野改变主要为中心暗点及视野向心性缩小,也可出现偏盲或象限盲。2.脊髓损害表现为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双侧脊髓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受损,运动障碍可迅速进展为截瘫或四肢瘫。若病变在颈段,可出现Lhermitte征阳性,重症者由于严重的脱髓鞘使神经冲动扩散,导致痛性痉挛发作、阵发性抽搐。3.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视神经和脊髓外症状,如眩晕、面部麻木、眼震、头痛及体位性震颤等。极少数患者可有眼外肌麻痹、癫痫、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及周围神经损害等。
检查
1.脑脊液检查压力与外观一般正常。细胞数轻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免疫球蛋白轻度增高。2.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常可检测出一个或多个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核抗原抗体和抗甲状腺抗体,半数患者至少存在上述一种抗体阳性。3.MRI眼部MRI检查可显示视神经变细、萎缩。脊髓病灶表现为受累脊髓节段肿胀增粗,病灶呈条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有不规则斑片状强化或均匀强化。4.诱发电位多数患者有视觉诱发电位异常,主要表现为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引不出。

3、我女友患视神经脊髓炎有四至五年时间,大约每年复发一次,曾有单目失明经历,请问她有生命危险吗??

视神经脊髓炎,又称Devic病或Devic综合症,是视神经和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病变。其临床特征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单眼或双眼失明,其前或其后数周伴发横贯性或上升性脊髓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中枢系统脱髓鞘病变中,西方人的多发性硬化以脑干病损为主,东方人则以视神经和脊髓损害最常见,可能与遗传素质及种族差异有关。视神经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有待阐明,但临床差别,以及视神经脊髓炎才有的抗体NMO-IgG都表示视神经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极可能不一样。

病理
病变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视交叉,脊髓病损好发于胸段和颈段。病理改变是脱髓鞘、硬化斑和坏死,伴有血管周围炎性细胞侵润。

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年,男女均可发病。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病情进展迅速,可有缓解-复发。急性严重的横贯性脊髓炎和双侧同时或相继出现的球后视神经炎是本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可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现,导致截瘫和失明。

1、视神经受损症状:急性起病者,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单眼视力部分或全部丧失;一些患者在视力丧失前一两天感觉眼眶疼痛,眼球运动或按压时疼痛明显;眼底改变为视神经乳头炎或球后视神经眼。

亚急性起病者,1~2个月症状达到高峰;少数呈慢性起病,视力丧失在数月内稳步进展,进行性加重。

2、脊髓受损症状:脊髓受累以胸段和颈段多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横贯性脊髓损害或上升样脊髓炎样表现。病损以下出现相应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此外,不少病人可伴有痛性痉挛和Lhermitte征(屈颈时,自颈部出现一种异常针刺感沿脊柱向下放散至大腿或达足部)。

辅助检查
1、急性期患者多有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的增高,与多发性硬化不同,只有少数病者可出现寡克隆IgG带。

2、视觉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多有异常。

3、脊髓核磁共振检查发现,80%以上的复发型病人的脊髓纵向融合病变超过3个,或3个以上脊柱节段,通常为6~10个节段。

诊断
典型病例临床诊断并不难,但仅有一次孤立发作且仅有一个部位症状则诊断困难,但后来的临床进展可证实。核磁共振显示的视神经和脊髓病灶、视觉诱发电位、脑脊液检查异常等均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注意与单纯性球后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鉴别。单纯性球后视神经炎多损害单眼,没有脊髓病损,也没有缓解-复发的病程;多发性硬化的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的增高不如视神经脊髓炎明显,并且核磁共振检查脊髓病变节段极少超过1个脊柱节段,而视神经脊髓炎脊髓纵向融合病变超过3个以上脊柱节段,通常为6~10个节段等特点有助鉴别。

治疗
甲基强的松龙大剂量冲击疗法,继以强的松口服等对终止或缩短病程,有一定的效果。另外,也可适当选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

脊髓病变急性期的处理与急性脊髓炎类同(见本网站《急性脊髓炎》一文),恢复期应加强功能锻炼及理疗。

祝福你!

4、视神经脊髓炎是啥玩意。

视神经脊髓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表现为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的视神经炎和脊髓炎。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水通道蛋白4抗体有关。目前临床上将视神经脊髓炎、复发或单发视神经炎、复发或单发长节段脊髓炎以及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视神经脊髓炎统称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5、正常脑脊液的特点

1、 (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7、细胞分类(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 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 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二、化学检验:
1、蛋白定量
[正常参考值]
腰椎穿刺:0.15-0.45g/L;
脑室穿刺:0.05-0.15g/1;
脑池穿刺:0.10-0.25g/L.
[临床意义]
1.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蛋白质含量为3-6.5g/L;结核性脑膜炎刺激症状期蛋白质含量为0.3-2.0g/L,压迫症状期为1.9-7g/L,麻痹期为0.5-6.5g/L;脑炎蛋白质含量为0.5-3.0g/L.
2.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如脊髓蛛网膜炎与脊髓肿瘤等,其蛋白质含量可在1.0g/L以上;
3.脑软化、肿瘤、退行性病变等,脑脊液蛋白可增至0.25-0.8g/L.
4.多发性神经根炎、浆液性脑膜炎、脑脊髓梅毒、麻痹性痴呆、脑溢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脑脊液蛋白亦增加.
2、蛋白电泳
[正常参考值]
白蛋白:0.03-0.07; 白蛋白:0.51-0.63;
α1-球蛋白:0.06-0.08; α2-球蛋白:0.06-0.10;
β-球蛋白:0.14-0.19; γ-球蛋白:0.06-0.10.
[临床意义]
1.前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舞蹈症、帕金森病、手足徐动症等;前白蛋白减少常见于脑膜炎.
2.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白蛋白减少见于脑外伤急性期.
3.α1-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膜炎、脑脊髓灰质炎等.
4.α2-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肿瘤、转移癌、胶质瘤等.
5.β-球蛋白增高:常见于某些退行性变如帕金森病、外伤后偏瘫等.
6.γ-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胶质瘤、重症脑外伤、癫痫、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症、脑部感染、周围神经炎等.
3、葡萄糖定量
[正常参考值]
成人:2.8-4.5mmol/L:
儿童:3.1-4.4mmol/1; 婴儿:3.9-5.0mmol/L.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4、氯化物测定
[正常参考值]
成入:120-132mmol/L;
儿童:111-123mmol/L; 婴儿:110-122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尿毒症、浆液性脑膜炎及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时.
2.减低:见于流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细葡性脑膜炎,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时最为明显.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脊髓灰质炎、中毒性脑炎、脑肿瘤等,氯化物含量稍低或无显著变化.
三、酶学与免疫学测定:
1、脑脊液酶学测定
[正常参考值]
转氨酶(ALT、AST):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2;
乳酸脱氢酶(LDH);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10;
磷酸肌酸激酶(CPK):低于血清酶活性.
[临床意义]
1.ALT、AST活性增高:常见于脑梗塞、脑萎缩、急性颅脑损伤、中毒性脑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癌等.
2.LDH活性增高:常见于细菌性脑膜炎、脑血管病、脑瘤及脱髓鞘病等有脑组织坏死时.
3.CPK活性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性脑积水、继发性癫痫、多发性硬化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硬膜下水肿、脑供血不足及脑肿瘤等.
2、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正常参考值]
IgG:10-40mg/L; IgA:0-6mg/L;
IgM:0-13mg/L; IgE:极少量.
[临床意义]
1.IgG增高:常见于神经梅毒、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小舞蹈病、神经系统肿瘤.
2.IgA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等.
3.IgM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4.IgE增高:常见于脑寄生虫病等.
四、其他测定:
1、压力测定
[正常参考值] 病人取测卧位时测定:
成人:0.69-1.97kPa;
儿童:0.69-1.96kPa; 婴儿:0.29-0.78kPa.
[临床意义]
1.压力增高见于:
(1)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
(2)颅内非炎症性病变: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肿瘤、脑脓肿(未破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积水、脑损伤、癫痫发作、铅中毒性脑病等.
(3)颅外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某些眼病、头部局部瘀血或全身瘀血性疾病等.
(4)其他因素:咳嗽、喷嚏、压腹、哭泣、深呼吸时等.
2.压力降低见于:
(1)脑脊液循环受阻:枕大区阻塞、脊髓压迫症、脊髓蛛网膜下腔粘连、硬膜下血肿.
(2)脑脊液流失过多:颅脑损伤后脑脊液漏、短期内多次放脑脊液、持续性脑室引流.
(3)脑脊液分泌减少.
(4)不明原因的颅内压降低(低颅压症候群).
(5)穿刺针头不完全在椎管内.
2、比重测定
[正常参考值] 1.005-1.009.
[临床意义] 脑脊液比重增高常见于脑系炎症、肿瘤、出血性脑病、尿毒症、糖尿病等.
3、酸碱度及气体张力测定
[正常参考值]
pH:7.28-7.32; HCO3-:22mmol/L;
Po2:5.3-5.9KPa; PCO2:5.9-6.7kPa.
[临床意义]
1.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糖尿病昏迷、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pH值常减低.
2.急性脑梗塞时,脑脊液pH值及PO2降低,而乳酸升高,对判断脑缺氧、代谢和脑血流有帮助.
4、色氨酸试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均可出现阳性反应.凡外观为无色透明的脑脊液,本试验阳性,则多为结核性脑膜炎.
5、乳酸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0-2.8mmol/L.
[临床意义]脑脊液乳酸含量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血流量明显减少、低碳酸血症、脑积水、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状态、脑脓肿、急性脑梗塞、脑死亡等.
6、谷氨酰胺测定
[正常参考值]0.41-1.61mmol/L.
[临床意义] 脑脊液谷氨酰胺增高常见于肝硬化晚期,进入肝昏迷期时可高达3.4mmol/L,出血性脑膜炎患者呈轻度增高.

6、视神经脊髓炎的治疗方法?

视神经脊髓炎,又称Devic病或Devic综合症,是视神经和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病变。其临床特征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单眼或双眼失明,其前或其后数周伴发横贯性或上升性脊髓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中枢系统脱髓鞘病变中,西方人的多发性硬化以脑干病损为主,东方人则以视神经和脊髓损害最常见,可能与遗传素质及种族差异有关。视神经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有待阐明,但临床差别,以及视神经脊髓炎才有的抗体NMO-IgG都表示视神经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极可能不一样。

病理
病变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视交叉,脊髓病损好发于胸段和颈段。病理改变是脱髓鞘、硬化斑和坏死,伴有血管周围炎性细胞侵润。

临床表现
好发于青年,男女均可发病。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病情进展迅速,可有缓解-复发。急性严重的横贯性脊髓炎和双侧同时或相继出现的球后视神经炎是本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可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现,导致截瘫和失明。

1、视神经受损症状:急性起病者,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单眼视力部分或全部丧失;一些患者在视力丧失前一两天感觉眼眶疼痛,眼球运动或按压时疼痛明显;眼底改变为视神经乳头炎或球后视神经眼。

亚急性起病者,1~2个月症状达到高峰;少数呈慢性起病,视力丧失在数月内稳步进展,进行性加重。

2、脊髓受损症状:脊髓受累以胸段和颈段多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横贯性脊髓损害或上升样脊髓炎样表现。病损以下出现相应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此外,不少病人可伴有痛性痉挛和Lhermitte征(屈颈时,自颈部出现一种异常针刺感沿脊柱向下放散至大腿或达足部)。

辅助检查
1、急性期患者多有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的增高,与多发性硬化不同,只有少数病者可出现寡克隆IgG带。

2、视觉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多有异常。

3、脊髓核磁共振检查发现,80%以上的复发型病人的脊髓纵向融合病变超过3个,或3个以上脊柱节段,通常为6~10个节段。

诊断
典型病例临床诊断并不难,但仅有一次孤立发作且仅有一个部位症状则诊断困难,但后来的临床进展可证实。核磁共振显示的视神经和脊髓病灶、视觉诱发电位、脑脊液检查异常等均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注意与单纯性球后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鉴别。单纯性球后视神经炎多损害单眼,没有脊髓病损,也没有缓解-复发的病程;多发性硬化的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的增高不如视神经脊髓炎明显,并且核磁共振检查脊髓病变节段极少超过1个脊柱节段,而视神经脊髓炎脊髓纵向融合病变超过3个以上脊柱节段,通常为6~10个节段等特点有助鉴别。

治疗
甲基强的松龙大剂量冲击疗法,继以强的松口服等对终止或缩短病程,有一定的效果。另外,也可适当选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

脊髓病变急性期的处理与急性脊髓炎类同(见本网站《急性脊髓炎》一文),恢复期应加强功能锻炼及理疗。

7、视神经脊髓炎怎么判断?

要想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视神经脊髓炎,那么一定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头颅和脊髓磁共振平扫加增强检查和腰椎穿刺术,留取脑脊液进行综合化验才可以。
患者一般来说,如果出现了视物模糊,视物不清,视野缺损,偏盲,言语含糊不清,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肢体活动障碍,截瘫,全瘫,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而且患者视神经,脑干,丘脑,小脑,脊髓,都存在病灶,通过脑脊液化验,存在水通道蛋白四抗体阳性,这些患者就有可能是出现了视神经脊髓炎,一定要及时治疗。

与视神经脊髓炎脑脊液相关的内容